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高职院校论文排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着重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定位、管理理念以及品牌建设等几方面探讨了如何培育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竞争力 培育
一、什么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起源于对企业竞争能力的研究,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两个:技术学派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资源基础学派核心竞争力理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它是指大学在充分识别自身所拥有资源的基础上,以科学前位的哲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创新的差别化办学体制为保障,有效合理地整合各种可用资源,使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区经济的某一方面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其实质是高校有效使用教育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由硬核心竞争力(学术和人才)和软核心竞争力(管理和文化)两部分构成。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大学核心竟争力的有关理论,可以给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作如下界定: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依靠其独特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技能优势、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的组合,具有突出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能力体系,并且该能力体系具有难以模仿性、长久性。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认识自我,明确定位,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校的定位上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办高职,培育和发展能在未来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能力。2002年7月在首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讲:“一流大学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全,关键在于有特色.并把它发挥到极致。”因此,要站在全国乃至全球教育发展的高度,在研究教育成长趋势和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兄弟高校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现实和未来需求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为主攻方向,以此来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能力的发展战略。在确定发展重点时,充分发挥优势是首先要考虑的方向,这是建立核心能力的基础。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创新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要时刻明确学校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方向,运用80/20原则,将80% 的精力专注在影响核心竞争力关键的20%的工作中,实现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突破。
2.创新管理理念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一是组织机构创新。核心能力是在团队努力下构建的,因此要求组织形式与之适应。它应是自律强、弹性大,有利于创新的组织形式。信息社组织机构呈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和柔性化(可随时调整变动)的发展趋势,因此,领导层要适时改组优化组织结构,并把各个职能部门组合为协调一致的整体,实现集权与分权、激励与约束、稳定和发展的统一。组织结构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以促进所需资源的有效流动和转移,有效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组织机构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要素组合”。实践表明,真正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就是“要素组合”,也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要素组合”问题不解决,再多的优秀人才、重大科研成果、充裕的资金也无济于事,核心能力更无从谈起。要素组合靠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连结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现代高校要求组织机构精简高效,在组织结构上减少纵向层次,横向打破部门壁垒,将多层次、细分工的管理模式,转化为平行的网络式管理结构。
二是完善运行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机制比学校领导的个人作用更重要。领导是学校总设计者、推动者、变革者,不可否认,在一段时期内优秀的领导确实对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培育核心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作用。但要使学校经久不衰,必须要靠完善的机制,靠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和构建学科基地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将稳定支撑着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应注重做好作制度、决策以及制度执行等层面的工作。学校工作是一项相对独立、复杂而智力密集型的工作,每一个参与成员都有可能比学校领导更加了解核心竞争力的脉络与可操作的步骤,故领导与成员之间广泛、迅速地沟通与交流将会加快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进程。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毕竟是个长期的过程,从长期激励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当赋予其参与成员一个完成核心竞争力无人可以替代的位置,并创造一种环境,使参与成员树立起“学校与我一起成长的精神”。
3.强化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一要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其建设水平是衡量其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专业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首先要抓好重点专业,以点带面,要找准重点专业的生长点,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专业建设的目标,使重点专业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建设和规划相一致,从而最佳的整合和运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对众多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学校的资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运用多少,在于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水平。在高校国际化、通信网络化、人才高度流动化的新经济时代,最佳的资源整合和运用是高校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的资源概括划分为:市场品牌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资源、基础结构资源。这些资源表现为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度,包括学校的排名、学生选择倾向(学生报考志愿)、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市场的大小,是竞争能力的核心。
二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技能优势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某一方面获得的差别化的技能优势。技术优势的展现靠的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稳定现有人才更是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因此,在下力气做好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引进的同时,应投入更大的精力做好现有教师的“双师型”人才的培育和稳定工作。通过激励与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强化,使“事业留人、制度留人、感情留人”由被动转向主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固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因素还是学校内部的自我完善。保障机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竞争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方式,是显示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弱者之所以成为弱者的互动平台。学校只有把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不断提升和培育,才能在持续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策略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 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受到办学条件的局限,应适当控制办学规模,改造、优化原专业,建设新的专业方向,整体规划学生就业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就业
当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万人以上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开设的专业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职院校从课程设置开始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期望学生就业的质量能进一步提高。这里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应当适当控制办学规模,从优化专业设置入手,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和水平。
一、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
(一)办学条件制约了办学规模
根据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高职院校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54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m2,生均宿舍面积6.5m2。从该文件的要求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生均占地面积很难达到要求,学校办学规模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加上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扩招,而建设新校区的可能性不大,难以满足学生不断增加的要求。相对来说,由于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和生均宿舍面积只需要足够的资金就可以达到要求。但由于校园面积无法扩展,一旦扩招,生均占地面积要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要求困难较大。因此,高职院校要扩大招生规模要以符合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为标准,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和个性。即使办学条件符合规定的标准,扩大办学规模也要三思而后行。
(二)办学规模影响了专业设置
在校学生数与开设的专业数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查阅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开设的情况和在校学生数可以发现,开设的专业数在27个以下的学校,一般学生数在7000人左右,超过27个专业的学校,在校学生数一般在1万人左右。这当然不是绝对规律,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院校的规模与开设的专业数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开设的专业数有一定的限制,如原来的办学基础(师资结构、占地面积等)会影响专业的开设,不可能无限制地开设;同理,在校学生数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扩招。也就是说,开设的专业数应适当进行控制,在校生人数也应保持一定的比例,超过最佳规模可能会影响到规模效应和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的策略
(一)适当控制办学规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 办学规模应适应当前高考人数下降的趋势。统计显示,从2002年到2007年以来,参加全国高考的学生数一直在不断增加。而2009年参加高考人数比2008年减少了30万,2010年比2009年减少了63万。专家猜测,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参加高考的人数还将继续下降。而高校录取的人数一直在增加,尤其高职院校大都一直在扩招。应当考虑高考人数下降对高职院校的冲击,适当控制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
2 办学规模影响生源质量。近年来,高考录取率已经从2008年的57%、2009年的62%上升到2010年的69%。可以预测,2011年录取率还将进一步提高,录取率的提高必将带来生源质量的下滑。
3 高职院校应保持适度规模,不要盲目扩招。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正在逐年下降,基础教育学生人数正在锐减。高职院校的扩招必将带来生源、就业的压力,如果盲目扩大招生,生源危机到来之时,必然会带来教师的“过剩”、校园的闲置、资源的浪费等。目前,高职院校应采取保持一定规模、不扩招的对策,以减缓生源剧减时带来的冲击。
4 招生计划应充分考虑资源的使用效率。每个专业招生数量应考虑学院现有的资源,如多媒体课室的数量以及每个多媒体课室的容量。一般来说,多媒体课室大部分可容纳学生100人左右,太多或太少都会造成多媒体课室利用效益下降,造成多媒体课室紧张或闲置的状况。
(二)专业设置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出口”
1 改造、优化原有专业,开设新专业方向,尽量控制新专业的数量。如果专业特色明显,可以考虑在方向上拓展,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他们的专业数都比较少,但每个专业都有很多方向。专业设置要有行业背景、社会背景和人才需求调查预测,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防止一旦经济衰退,或设置不当而造成资源浪费。要坚持把专业建设成“精品”,只有“精品”才有“品质”,才有个性和特色。因此,进行专业调整要“按需扶强”、“按需扶特”,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2 开设新专业要考虑原有基础。当前,高职院校开设新专业往往会先考虑文科专业,因为文科专业办学成本较低,容易开设。但文科专业大都属于长线专业,一旦撤销或转专业,教师的'安排将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3 开设专业应先考虑“出口”。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周期一般为3年,专业开设前需进行调查论证和申报审批,需要l一2年时间。这样,从调查论证到第一批学生毕业需要4―5年的时间。调查论证与学生就业之间的时间差,可能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调查论证时是“鲜鱼”,学生就业时可能变成了“臭鱼”、“咸鱼”。要使“鲜鱼”“保鲜”,就要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调整,以就业这个“出口”为目标,不断加入“保鲜剂”。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等。“出口”畅通了,专业的开设才能“活”起来,“进口”的学生才会兴旺起来,专业的发展才有可持续发展力。
(三)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应从总体上进行规划
1 招生宣传应考虑到地区差异和学生今后的就业。根据所在省专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城市排名和本学院学生的生源地排名,一些相关专业应选择一些重点城市进行招生宣传。如商务英语专业可加强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进行就业宣传,教育类专业可把招生宣传重点放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等。根据地区差异进行招生宣传,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招生,让招进来的学生毕业后能到最需要的地方就业,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使招生和就业从一开始就挂起钩来。
2 应在就业较好的城市开发实训基地,便于今后就业。在广东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汕头、中山、惠州、茂名、肇庆等。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在这些就业较好的城市设立实习、实训基地,统筹安排学生的就业工作。
3 应考虑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加强人职前的教育;对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应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预防就业后失业和频繁跳槽。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是广东省就业率较高、需求比例也较高的专业,这也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的专业,但学生就业后失业、跳槽的现象很明显。这就告诉我们,高职院校除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外,对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还应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爱一行、干一行,确保就业率高,失业率低。
4 课程设置要与学生就业相联系。课程设置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因此,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要与专业定位相联系,专业定位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具体的工作岗位要体现学生的就业方向,学生的就业方向可从课程内容得到反馈,课程内容由课程设置来体现。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职院校论文排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