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又一批踌躇满志的医学生迈入大学校门,开始了他们向往的新生活。而一个在网上流传的题为《孩子,医学院校是你最大的陷阱》的帖子,在一些医学新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工作越来越难找,压力越来越大,评价越来越低——
学医的美好时代正悄然逝去?
曾经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去学医,但在近年的本科院校录取中,医科类院校面临难以言说的尴尬:招生计划人数多于上线报考人数,诸多学校遭遇缺档。
学医,一个看似不错的选择。然而,近日网上流传的一个题为《孩子,医学院校是你最大的陷阱》的帖子发出的警告,让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望而生畏。该帖作者为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的高年资外科医生。
他在帖子中称:“虽然中国的各行各业,几乎没有哪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比医疗行业高,但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的职业人群,在中国被社会妖魔化。”作者说:“我的大学同学中,已经有50%的人改行,他们中有比我优秀得多的人才。”
这位医生在网帖中说:“我们科室老中青三代共40多名大夫,只有一个人的孩子选择了学医。从医近20年后,我决定自己的孩子‘男不学医,女不学护’。我坚决反对任何向我咨询的人去当医生、护士。我的外甥女就是在我的劝告下放弃了报考医学院。”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而医疗总支出仅占世界的1%。药价高、看病贵,是人们的普遍看法,但医务人员的劳动又价值几何?在北京市发改委网站上,规定的肾切除手术是每例320元,4个医生、2个护士要忙3到4个小时,平均每人每小时劳务费不到15元。”
“在中国当医生,你会一辈子如履薄冰,天天为别人的健康忙碌,而自己的身体却在无休止的工作中迅速垮下。在中国当医生,你会不分节假日地超负荷工作,寝食不得安宁,夜间手机不敢关机。”网帖内容引起了许多医务工作者的共鸣。
曾经,医生在人们眼中是个高尚、受尊敬、报酬丰厚的职业,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可能去学医,但在近年的本科院校录取中,医科类院校面临难以言说的尴尬:招生计划人数多于上线报考人数,诸多学校遭遇缺档。医学院校优秀生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计划招生2003人,缺档1090人。南方医科大学文科计划招生58人,缺档17人。当然,真正令医科院校缺档的大多是非临床类专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科院校招生老师告诉记者,该校护理专业在广东计划招162人,但到一本录取结束时只有9人报考。
其实,医科院校招生不景气,早在几年前便已显现。2010年,广东省理科类招生的15所独立建制医科院校中,有10所在第一志愿组投档招不满人,缺额高达2/3。即使经过第二志愿组的投档消化,仍有多所高校未能填满招生计划。断档院校中,不仅包括广东颇具实力的医科院校,也包括省外医科名校。
2011年,医学院校依旧是广东缺额院校中的“大块头”。其中,南方医科大学理科本科计划招生3500人,缺档人数达404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广东计划招生3000人,仅理科缺额就达1300人。一些名校的临床专业虽然竞争力仍在,但与多年前相比,分数线在不断下滑。
学生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医。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几位资深医生,他们中的多数人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医。根据中国医师学会的调查,2002年,不愿自己孩子学医的家长占53.96%,2011年这一数字增至88.47%。
同时,近年来关于医学生进校后转专业的消息时有耳闻。去年,复旦大学50多名医学生申请转专业,结果成功转出38人,相当于医学试验班大一学生总数的1/10。在上海交通大学,有59名医学生申请转专业,为这一年级总人数的1/10,最终37人成功转出,在全校转专业学生中占了两成多。
“在我老家的高中,以前都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学医。”南京医科大学大二学生袁明的老家在江苏,高三那年他得到不少保送机会,都是名校的名牌专业,可他没去。“许多长辈认为医生神圣,支持我学医。”可多年后他发现,当初鼓励他学医的那些长辈,没一个让自己的孩子学医。
由于医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程度较高,很多人毕业后未能进入医院,转行后都不同程度地荒废了所学。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央本级财政给医学生的人均拨款逐年提高,2008年从7100元提高到1.15万元,2011年提高到1.4万元。大量医学生转行无疑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1 [2] [3] [4] 下一页 |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学医当真是“美丽的陷阱”?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