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识的深厚、广博是基础,胆识是视野、胸怀、气质、判断、能力结合升华,帷幄运畴才能的表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的第一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的第一单元知识1
夏商政治制度与西周封建
阶段特征:
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文明兴起
经济:走出原始状态的农耕经济初步发展。
文化:形成独特的礼乐文明
夏:建立:前2070,禹,阳城(今登封)
制度: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王位世袭制)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评价:天下局面逐渐形成;宗法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标志氏族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
商: 建立:前1600,汤,殷(今安阳)
制度:内服外服制度
特点:1商王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 商王对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是有限的
3 弥漫神权色彩
西周:建立:前1046,周武王,镐京(西安)
制度:分封制:
目的:对被征服广大地区进行有效控制
含义: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功臣和亲族分派各地,广建封国以保卫王室
特点: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3异姓诸侯国包括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先代贵族
4 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如随王出征)、定期朝觐、缴纳贡赋等
影响:1周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疆域辽阔的国家
2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权利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1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影响: 1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2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
3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将国和家结合起来,强化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礼乐制度: 含义: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作用: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材料:礼节民心,乐和民性,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记》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以礼乐制度为工具在思想上强化王权;
4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世卿世禄制(何时废除的)贵族政治;
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 分封制瓦解的原因:1诸侯:诸侯拥有土地人口和财产,有较强的独立性,对内改革,实力强大,不在承认周王的权威
2周王:周王室衰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纽带:随着时间推移,血缘纽带难以维系
4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
三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政治生活等级化;家庭生活政治化;等级观念生活化。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3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总体特征:大变革: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由分裂倾向于统一
大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先进
具体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孔老等思想家出现,百家争鸣、社会、军事
一 名称由来:春秋:孔子的编年史《春秋》:前770-前475
战国:一系列争霸战争:前475-前221
二 春秋争霸战争: 主要事件:齐桓公首霸,葵秋会盟;晋楚争霸(晋文公与楚庄王城濮之战);吴越争霸
性质:奴隶主贵族争取土地和人口的战争
三 战国兼并战争:背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兼并战争,后期转变为封建统一战争。
主要事件:齐魏争雄、秦国独霸
四 战国的商鞅变法:背景(原因)、内容、评价、成功的原因
高中历史的第一单元知识2
大一统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总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并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与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黄河流域较发达,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道教产生
与君权神授相对应,出现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
新的文体---汉赋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突破了东亚文化圈,远及欧洲和非洲。
大一统:过程:1前770年,进入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基本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实力强大
3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北击匈奴收河套、南征百越统一岭南、修
五尺道收复西南夷地,于前221年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专中制度:条件:前提,秦统一和强盛,
经济,自然经济发展;
政治,商鞅变法初步建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一的需要
思想,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
内容: 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三公九卿制度:内容: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军务)
奉常、郎中令、卫尉、庭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特点:1在地位职责权力等方面既配合又牵制,任何人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计掌握皇帝
一人之手
2丞相位高权重,官僚政治
郡县制度:内容:1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皇帝的命令经三公九卿、经郡、县、乡、里,直达百姓
2 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对中央负责
评价: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2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不利于地方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
高中历史的第一单元知识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220魏国建立,到589年隋统一全国)
总特征:承上启下
政治:国家分裂、多民族政权对立,南北对峙,分裂中孕育统一。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士族制度(门阀制度)形成
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并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难移奠基
民族: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掀起民族融合高潮,中华民族內键丰富,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
文化:数学农学领先世界,佛教广泛传播,思想异常活跃,唯物与唯心论斗争激烈;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隋唐时期阶段特征:(581-907)
总:封建经济的繁荣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政: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经: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促进商业繁荣,与各国的交往出现盛况
民族:民族政策较为开明,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对外政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与亚欧非各国的交往频繁
文化:文化博大精深、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960-1127.1127-1276
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中央集权加强;中原王朝积贫积弱,北方少数民族大大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封建政治制度,加速封建化;出现一国两制的范例。
经: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难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拓展
文化:封建文化的高峰。三大发明外传;民族文化交流;科技文化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民族: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有战有和。民族融合出现高潮,新的民族形成
明清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辽阔的版图在清前期最终确立
经: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赋税制度改革,人头税取消;资本主义萌发出现
文化:出现反封建的民族启蒙思想;理学仍然占主流;传统科技世界领先,近代科技落后;八股取士
对外:闭关锁国海禁;遭受侵略并反侵略;西学东渐开始到逐渐衰落。
中枢机构演变:秦: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汉武帝时:用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决策板子,称为中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为尚书省,又新设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各自的职责权力未定型
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
特点: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群臣独揽大
权有利于加强王权
比较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目的、分权部门与内容、实质
宋代: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权归枢密
院;财政权归度支、盐铁户部。
补充: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元:一省制,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明代:内阁
清代: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选官用人制度: 西周以来(先秦)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期:军功爵制
汉武帝时期:形式:察举制(由下而上)与征辟制(由上而下)
标准: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明经
评价:1一定程度上满足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2孝道得到普及,民间父子兄弟相互关爱,保障社会稳定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目的:缓和中央政府和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称帝的支持
内容:1设中正负责某地区的人物品定2按家世和行状定品。
评价:1建立之初按家世品德才能综合品价,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将官吏任免
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以家世门第为标准,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3门阀士族长期垄断政权,日益腐败,缺乏行政效率,不利于中央集权。
门阀政治:形成原因:1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2土地兼并,经营庄园;
3皇帝依赖势族的支持及九品中正制提供政治保障
衰落原因:1腐败,缺乏执政能力;寒门地主以军功崛起
2均田制和租用调制抑制了土地兼并(孝文帝改革)。
3科举制的实行。
隋至清:科举制:创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隋炀帝设进士科,试策取士
成熟:唐:表现:中央统一分科,定期考试
意义: 1打破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为不具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参政机会;
2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高素质人才,是中华帝国保持繁荣的制度保证之一;
3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以考试的方式公平公正选拔人才,为西方各国提供借鉴,产生重大的
世界影响;
5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不利于培养真才实学的人才。
6宋代选官过冗过滥,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人心。
7总之是统治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前期积极作用明显,后期消极
作用突出。
繁荣:宋代:重文轻武,更加重视科举考试。(恩荫制度、荫补制度仍是中低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
改革与废除: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监察制度: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表现:秦(三公九卿)--汉(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宋(通判)--明清(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
谏议制度:目的:对皇帝的言行决策进行监督
表现:隋唐(门下省)--宋(谏院)
评价:不能根本上约束皇权,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低效
在整顿吏治,大计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
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保证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的第一单元知识点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