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众多诗篇中的重要篇章,创作于1925年3月,1925年7月4日载于《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后《大江季刊》和《清华周刊》相继作了转载。
《七子之歌》创作背景
从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验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厚的爱,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1925年5月,闻一多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启程回国。
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将《七子之歌》等几首爱国之作投稿给《现代评论》首次发表。其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七子之歌》一经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
《七子之歌》赏析
此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处“失地”比做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这种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归属感,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强烈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眷恋。
全诗整体构架是均齐的,各节匀称,基本一致,体现了闻多所追求的建筑美。叠韵手法的运用,每首诗都用同样的韵来闭合,且节奏感很强,从而体现了诗的韵律美。每一首都是七句,前六句是整齐的长句,最后则以短句收尾,使前六句蕴集的力量冲击到最后,产生一个小小的情绪高潮,“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一声呼唤,使得语调铿错有力。尤其是每首诗的卒句相同,形成了一个大的复沓,这种反复的运用,使诗的韵律回旋起伏,变化和交替中又见出精严和齐整,真是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七子之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
他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遇难身亡。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子之歌香港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