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高考常考120个文言实词
1.爱ài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②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③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④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六国论》)
⑤吝惜,舍不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⑥通“(ài)”,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⑦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⑧亲爱的,心爱的。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奇思妙记语:“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含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这一义项(如“爱女”)。
成语助记语: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
楚人爱( )其子,虽爱( )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独爱( )菊,有陶氏之风,众人爱( )其高洁,称之。有人约其子茶亭相见,其子爱( )而不见。
2.安ān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使人安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⑥安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⑦表反问,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⑧表疑问,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引出其使动义“使……安定”,由此又可推出“安抚、安慰”等义项。
成语助记语: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
战国之际,诸侯欲觅安( )闲之地,得旦夕安( )寝,常与邻国相安( ),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民不聊生,于是遣将去险远之地安( )军治寇,终败矣。逝者已矣,存者而今安( )在哉?
3.被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②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施加,施及。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
④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⑤表示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奇思妙记语:“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用来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即可引申出“遭受”等义。另外,“被”也通“披”,有“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等含义,“穿”不也正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成语助记语: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
屈原忠而被( )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 )发被( )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 )衣,身被( )十余创,犹不觉苦。
4.倍bèi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②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③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本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出“违背”之义。
成语助记语: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
苏武陷匈奴,不倍( )节义。乡情百倍( )于游子。十年间,每逢佳节,倍( )思亲朋。
5.本běn
①草木的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④本业,指农业。强本而节用。(《荀子·天论》)
⑤底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原来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⑦本来。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⑧推究,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奇思妙记语:“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引申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而后“本原”之义虚化,引申出“本来、原来”之义。
成语助记语: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
柳宗元本( )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著作多本( ),即今日所见本( ),以本( )其当日心境。
6.鄙bǐ
①边远的地方。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②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④轻贱。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⑤庸俗,浅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奇思妙记语:“鄙”的本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成语助记语: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
晋之鄙( )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求其谅。”居久,则鄙( )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 )人。”
7.兵bīn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鸿门宴》)
③战争。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军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奇思妙记语:“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即士兵。同样,军队、军事、战争当然也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等义又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成语助记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 )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 ),将兵( )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 )其友,陈涉不语。
8.病bìn
①重病。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弊病,缺点。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③生病。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④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⑤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⑥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⑦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⑧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奇思妙记语:“病”本义为“重病”,引申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成语助记语: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 )之,求扁鹊治,不治,病( )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乃桓公之病( )也。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
9.察chá
①细看,观察。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细究。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④明察,了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⑤考察和推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⑥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
奇思妙记语:“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成语助记语:察言观色明察秋毫习焉不察静观默察
郡守察( )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 ),然帝以为李密品行端正,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 )孝廉,此事足见帝之察( )。
10.朝
cháo
①朝见,朝拜。诸侯在春天拜见天子,或臣属在早晨拜见国君。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接受朝见,使……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③拜访。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
④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皇帝的一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⑥对,向。如坐北朝南。
zhāo
早晨。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蜀道难》)
奇思妙记语:“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属早晨须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的使动义即“使……朝见”。
成语助记语:朝三暮四改朝换代朝秦暮楚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毁朝闻夕死朝歌夜弦朝发夕至朝令夕改六朝金粉只争朝夕班师回朝枵腹终朝
邹忌朝( )服衣冠,上朝( )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 ),经数年之久。邹忌名闻天下,为历朝( )谋臣所景仰。
11.曾
cén
曾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zēn
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长辈与晚辈亲属。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玄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②通“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竟,竟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奇思妙记语: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进而虚化为“曾(读céng)经”之义。
成语助记语:似曾相识曾经沧海曾几何时曾母投杼曾参杀人
愚公自曾( )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齐议移山。于是愚公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 )云,笑之。愚公笑曰:“汝曾( )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
chén
①驾,坐。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战》)
②升,登。乘彼垣,以望复关。(《诗经·氓》)
③趁,顺应。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④凭恃、依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悫传》)
⑤冒着。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shèn
①一车四马的合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②辆。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奇思妙记语:“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登”义;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做量词以计算车马。
成语助记语:乘人之危乘坚策肥乘龙快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衣轻乘肥因利乘便有机可乘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 )彼垣,阅至“公与之乘(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 )便,终不免亡身,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 )雪。至家,心乃定,于是决定余生乘( )化以归尽。
13.诚chén
①诚心诚意。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②表肯定,确实、的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奇思妙记语:“诚”的本义是“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之义,进一步虚化为“实在、的确”“果真”等副词性质的义项。
成语助记语:诚惶诚恐开诚布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悦诚服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 ),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 )无意,乃遣从者怀璧归赵,后秦诚( )如此。
14.除chú
①台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②去掉,除去。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③修治。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④拜官授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⑤流逝,过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奇思妙记语:“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成语助记语:除旧布新斩草除根兴利除弊除暴安良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相待,三顾其舍,亲除( )其东屋之除( )尘,引荆轲登车,荆轲感激而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 )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 )吾死,不然事定成!”
15.辞cí
①借口。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②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一种文体。如《归去来兮辞》。
④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推辞,辞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⑥计较。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然是“话”,就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同时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成语助记语:不辞而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辞微旨远卑辞厚币假人辞色万死不辞义不容辞以文害辞
屈原德高,作《楚辞( )》,其辞(文辞)优美。子兰欲以叛国为辞( )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 ),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 )亲戚,见放于楚之汨罗。
16.从
cón
①跟随,追随。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②依顺,听从。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从事,参与。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⑤使……跟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⑥随从的人。其从如云。(《诗经》)
⑦指堂房亲属。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zòn
通“纵”,合纵的盟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奇思妙记语:“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故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成语助记语:从长计议从善如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一而终过从甚密合从连横三从四德力不从心弃笔从戎何去何从择善而从
樊哙从( )军,从( )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 )良计,入帐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 )来,欲杀之,樊哙不惧。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 )良坐。
17.殆dài
①危险。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
②通“怠”,懈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③表猜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④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奇思妙记语:“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等意义有着因果引申关系,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成语助记语:百战不殆殆无孑遗车殆马烦知止不殆殆无虚日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 ),物件燃烧殆( )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 )有神助,后重修之。
18.当
dān
①遮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②抵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应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⑤掌管,主持。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
⑥判决,判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⑧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⑨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⑩表未来的时间,将、将要。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两者相抵。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屈原列传》)
dàn
①符合。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tǎng
通“倘”,表假设,如果。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奇思妙记语:“当”的本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成语助记语:门当户对锐不可当当仁不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当机立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务之急当之无愧老当益壮首当其冲安步当车长歌当哭对酒当歌豺狼当道快意当前螳臂当车一马当先旗鼓相当万夫不当
李斯为秦相,当( )政。当( )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 )关隘,敌临,守将败退,按律当( )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 )之,于其当( )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 )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19.道dào
①道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②途径,方法。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③风尚。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④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思想,学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⑥道理,规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⑦志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⑧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⑨说,讲。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奇思妙记语:“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道”的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则需要“述说”,而后又引申出“思想、学说”的义项。
成语助记语:道听途说康庄大道道不拾遗道不同,不相为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志同道合道路以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道扬镳安贫乐道问道于盲师道尊严旁门左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指名道姓筑室道谋津津乐道离经叛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文以载道头头是道坐而论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苏洵欲往京城,道( )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 )中,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 ),以为六国用兵之道( )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人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 )此事:孰闻道( )多也?
20.得dé
①收获。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②心得,体会。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③取得,得到。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得意,满足。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⑤通“德”,感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⑥能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⑦融洽。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记王忠肃公翱事》)
⑧得当,合适。此言得之。(《六国论》)
⑨必须、应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即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能“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之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出“应该”的义项。
成语助记语:得过且过得不偿失怡然自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得其三昧得心应手得天独厚得鱼忘筌楚得楚弓患得患失难得糊涂相得益彰志得意满傲睨得志情非得已人人得而诛之探骊得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百思不得其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一无所得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 )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 )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 )之。
21.度
dù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②限度。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④度量,气度。常有大度。(《汉书·高帝纪》)
⑤常态。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⑥次,回。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⑦谱写。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⑧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duó
①计算,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②推测,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计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即“推测,揣度”。由“标准”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成语助记语:审时度势置之度外度日如年风度翩翩普度众生金针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挥霍无度度长大暗度陈仓
宋妻往市买鞋,至市而忘度( ),徘徊良久,几度( )欲返,度( )之再三,度( )其夫脚之大小未成,终返家。其夫见妻空返,以为其玩乐无度( ),责其只知游乐、不知以脚度( )鞋之大小。后人度( )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 ),岂不谬哉?
22.非fēi
①不对的,错误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②责怪,认为不对。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③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不。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
⑤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奇思妙记语:“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做动词时即“认为不对”之义,而后虚化为否定副词。
成语助记语:大是大非非亲非故今非昔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物是人非为非作歹习非成是泥古非今面目全非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 )因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 )之,曰:此言非( )也,陈涉胜于民心,此非兵家之能乎?
23.复fù
①返回。军乃引而复。(《韩非子》)
②恢复。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③回答。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告诉,上报。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⑤夹层的,双层的。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⑥繁复,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⑦再,又,还。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出“回复”(言语的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嘛)等义。后虚化为副词,即“再、又”之义。
成语助记语:周而复始髀肉复生故态复萌无以复加无往不复万劫不复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寻之,遍历各地,于山重水复( )之中苦寻无果。一日,正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 )。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其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 )往。
24.负fù
①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担负,承受。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③使……承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凭借,依仗。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享有。如久负盛名。
⑥背弃,违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辜负。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⑧蒙受,遭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
⑨败,战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奇思妙记语:“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其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成语助记语:忘恩负义忍辱负重负荆请罪负屈含冤负隅顽抗久负盛名披裘负薪皇天不负苦心人决一胜负负弩前驱不负众望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 )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 )秦曲。赵王召相如负( )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 )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 )约,令从者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 )不易量。
25.盖
ài
①车盖。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②遮盖。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③胜过,压倒。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④发语词,表推测,大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⑤大概(因为)。承接上文,说明原因,带有推测的意思。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⑥用在句首,不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
hé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奇思妙记语: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做动词时即“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了。
成语助记语:盖世奇功盖棺论定冠盖云集欲盖弥彰
姚鼐游泰山,登不多时,甚觉艰难;忆项羽气盖( )世,又登之。路有树,枝枝相覆盖( ),其叶如盖( )。见一古物,其上文字如新无损,盖( )古人遗之。
26.故ù
①缘故,原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旧交。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③旧。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过去,从前。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
⑤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⑥故意,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⑦仍然,仍旧。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⑧固,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⑨所以。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奇思妙记语:“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成语助记语:一见如故明知故犯故步自封故弄玄虚革故鼎新欲擒故纵不经世故非亲非故平白无故
项伯与张良有故( ),遇项王欲杀刘邦,故( )前往告良。良见项伯,问曰:“公何故( )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罢,急以告邦。邦故( )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27.顾ù
①回头看,环视。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看,视。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③顾念,顾惜。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④顾虑,顾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⑤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⑥表轻微转折,只不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表反问,岂、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奇思妙记语:“顾”的基本义:回头看。由“回头看”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照顾”等义。
成语助记语:顾此失彼顾名思义顾盼生姿顾全大局顾影自怜顾左右而言他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 )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处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其为孔明之计,临行顾( )之,而后返,再求之。如是者三,乃见。孔明因顾( )其家人,则曰:“顾( )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者安之,孔明方许。
28.固ù
①险要的地势。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②巩固,安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使……稳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④固执,顽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⑤牢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⑥坚决,坚持。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本来,原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⑧确实,实在。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⑨表让步,固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奇思妙记语:“固”本义为“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如此”的内涵,故又虚化出“本来、原来、当然”等副词性质的义项。
成语助记语:固若金汤君子固穷根深蒂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齐据险地之固( ),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 )止之。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 )。田忌故固( )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 )有取胜之势,且田忌有谋,岂不胜哉?
29.归uī
①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返回。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③归还。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归依,归附。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
⑤趋向;集中于一处。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诗序》)
奇思妙记语:“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到了另一个家,故引申出“回家”“回国”之义;而且“出嫁”也代表着成年女子“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还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归”又常借作“馈”字,有“赠送”之义。
成语助记语:之子于归归心似箭返璞归真殊途同归物归原主解甲归田完璧归赵宾至如归铩羽而归众望所归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 ),周瑜雄姿英发,且吕蒙既归( ),江东俊杰多归( )孙吴。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30.国uó
①国家。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②国都,京城。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齐人有一妻一妾》)
奇思妙记语:古代的“国”本义为“国都、首都”。“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国”字的这一引申义成为其后来的主要意义。
成语助记语:安邦定国国破家亡国泰民安经国之才倾国倾城共商国是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 )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地为乐国( )。筑堤浚池,于国( )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 ),亦尽心之至矣。
31.过uò
①过失,过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走过,经过。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③胜过,超过。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④犯错。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
⑤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⑥拜访,探望。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奇思妙记语:“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但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语:过犹不及闻过则喜过江之鲫文过饰非白驹过隙雁过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矫枉过正瞒天过海秋风过耳闭门思过
信陵君过( )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 )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 ),仆从以为过( )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 )几日便归。数日后,信陵君见侯生,曰:“未能早登先生之门,吾之过( )也。”
32.何
hé
①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怎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何等,多么。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hē
通“呵”,呵斥、喝问。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hè
通“荷”,动词,扛、背。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
奇思妙记语:“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何”又被用作疑问代词,意为“什么”,之后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多么”之义。
成语助记语:何去何从何罪之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足挂齿出何典记相煎何急于心何忍相去几何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 )能及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 )事?”忌具答,且谓齐王蔽甚。齐王闻之,叹道:“何( )者?寡人之蔽,何( )其甚也!”
33.恨hèn
遗憾。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奇思妙记语:恨的本义是“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语:相见恨晚吞声饮恨一失足成千古恨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却为焦母所拆散,别时真可谓“生人作死别,恨( )恨那可论”。此恨( )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34.胡hú
①古代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后也泛指一切外国。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②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③何。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奇思妙记语:胡,原指“兽类颔下的垂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等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意为“什么,为什么”。
成语助记语:胡服骑射伊于胡底(对一些不好的现象表示感慨,意思是究竟要到什么地步为止)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 ),后被困而降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 )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 )以富强?
35.患huàn
①忧患,祸害。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②忌讳。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③担忧,忧虑。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奇思妙记语: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之义。
成语助记语:患得患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内忧外患患难之交防患未然采薪之患肘腋之患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矜于人前。其师患( )其未得要领。一日,携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所学之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人之患( )在自矜,此或终为患( )也。”
36.或huò
①有的(人、事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也许,或许。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有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
奇思妙记语:“或”有两个基本义:有的,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可以引申出“有时”等义项。
成语助记语:多言或中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 )逃。愈惩其曰:“为学贵恒。或( )匪恒,则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罢,方安心于学,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 )责愈,以为童子为学,当顺其自然,后功或( )未易量。
37.疾jí
①疾病。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祭十二郎文》)
②痛苦,疾苦。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③疼痛。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庄暴见孟子》)
④痛心。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⑤憎恶,怨恨。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
⑥通“嫉”,妒忌。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⑦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
⑧强,猛烈。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⑨锐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奇思妙记语:“疾”的甲骨文字形象一人腋下中箭之形,故其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后来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之义。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语:疾恶如仇积劳成疾大声疾呼痛心疾首疾首蹙额眼疾手快讳疾忌医奋笔疾书愤世嫉俗衔枚疾走
蔡人有足疾( ),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医术高明,常解民之疾( )苦,蔡人往求治。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 )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 )天下如此者也。”
38.及jí
①追赶上。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②比得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到。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④推及,涉及。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⑤接近。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⑥表并列,和、以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奇思妙记语:“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出“和,以及”之义。
成语助记语:望尘莫及触手可及鞭长莫及及时行乐爱屋及乌迫不及待驷不及舌言不及义过犹不及噬脐何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风马牛不相及有过之而无不及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 )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 )之,忽见一蛇,兔脱,陈留则为蛇所伤,不知所措,及( )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 )友,及( )家不宜张扬。愿及( )吾未去之时托子于君。清明及( )中元,于吾墓前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39.即jí
①靠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童区寄传》)
②登上(帝位)。昭王薨,安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依着。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序》)
④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⑤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⑥表假设。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⑦引出时间,相当于“当”“就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的意思。
成语助记语:可望而不可即若即若离即事穷理稍纵即逝一拍即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庄公初即( )位,即( )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 )患邻国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士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曰:“此即( )万人墓也。”
40.既jì
①完了,尽。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进学解》)
②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③表时间或行为的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④既然。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奇思妙记语:“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等义。
成语助记语:既来之,则安之既往不咎一如既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苏轼于七月既望之日,与友乘舟游赤壁。既( )而,浪生船摇,友惧而欲归,轼曰:“既( )来之,则安之。”波既( )平,友方安。
41.假
jiǎ
①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②利用,借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③虚假,假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④相当于“如果”“假如”,多与“使”“令”连用。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jià
假期。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奇思妙记语:“假”的本义是“借”,“借”含“给”的意思,故引申出“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的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之义,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语:狐假虎威虚情假意假痴不癫假道伐虢假公济私不假思索天假其年弄虚作假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 )吏常惠等募士百余人同行。途遇险滩,假( )舟而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往。
42.间
jiān
①中间,当中。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秋水》)
②期间,年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
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量词,用于计算房间数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
jiàn
①空隙。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②间谍。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离间。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④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⑤夹杂其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⑥间或,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表方式,从小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⑧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奇思妙记语: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间的,故引申出“置身其中”之义,进而引申出“间隔、参与、离间”等许多义项。由“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便是“秘密”的了。
成语助记语:挑拨离间间不容发疏不间亲伯仲之间
周瑜欲出行,令鲁肃于其出行间( )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少间( ),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 )行。小人间( )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 )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 )焉?”瑜闻之,于行间( )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 )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43.见
jiàn
①看见,看到。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见面。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
③谒见,拜见。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④召见,接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见识,见解。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⑥看见的东西。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⑦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⑧表被动,相当于“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xiàn
①引见,使……出现。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②表现。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奇思妙记语:“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此义后写作“现”),由此义虚化出“被”之义。
成语助记语:一见如故真知灼见见风使舵见缝插针司空见惯见弃于人见仁见智见微知著见贤思齐见义勇为见异思迁一见钟情远见卓识相形见绌小巫见大巫捉襟见肘刍荛之见图穷匕见瑕瑜互见百闻不如一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则无人问津。后匈奴朝见( )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 )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 )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至胡地,风吹草低见( )牛羊,思及与父母恐再无相见( )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 )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言讫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坠。
44.解
jiě
①剖开,屠宰。特指解剖动物的躯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②分裂,涣散。天下土崩瓦解。(《秦始皇本纪》)
③理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④解释,解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⑤分开。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⑥消解,缓和。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⑦撤退,离散。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消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荆轲刺秦王》)
xiè
通“懈”,松懈、懈怠。胡虏益解。(《李将军列传》)
奇思妙记语:“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由“分解动物”之义又可引申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的意思,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之义。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成语助记语:庖丁解牛衣不解甲善解人意解衣衣人解骖推食解民倒悬不解之缘难解难分马不解鞍妙语解颐宽衣解带不求甚解大惑不解一知半解迎刃而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 )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 )其惑也。文惠君方解( )其理,色少解( )。文惠君后以此道治国,终解( )内忧外患。
45.就jiù
①靠近,接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归于,趋向。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③变成,造成。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
④登上。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⑤就职,赴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⑥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完成,成功。竟不能就。(《张衡传》)
⑧承受,接受。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奇思妙记语:“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成就、成功、完成”等表示达到目标的含义。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成语助记语:功成名就高不成,低不就避实就虚按部就班将计就计慷慨就义删繁就简半推半就另谋高就一蹴而就一挥而就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 )。州官令人持刀就( )之,迫曰:“不者,请就( )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 )车。
46.举jǔ
①举起,抬起。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②拿,用。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③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④兴起,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⑤成功。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⑥攻克,占领。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⑦选拔,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⑧全,合。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⑨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此义活用为动词即引申出“举行、发动”之义。“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又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的,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出“全”的含义。
成语助记语:不识抬举举国上下举案齐眉举目无亲举棋不定举手投足举贤任能举一反三举重若轻举足轻重纲举目张轻举妄动一举成名以言举人
陈涉亡,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 )玉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且举( )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
47.绝jué
①断绝。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与……绝交。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③绝命,死。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④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⑤超越。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
⑥绝佳、极美的。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⑦陡峭的。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⑧与世隔绝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⑨绝句(我国旧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有一定的平仄和押韵的限制)。如五绝、七绝。
⑩完全。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奇思妙记语:“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又可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成语助记语:冠缨索绝韦编三绝络绎不绝与世隔绝悲痛欲绝绝裾而去惨绝人寰冠绝一时风华绝代空前绝后赞不绝口拍案叫绝深恶痛绝
晋人有美玉,邻人觊觎,屡盗而不得。为绝( )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 )境,途遇江河,假舟楫而绝( )。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 ),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 )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48.堪kān
①经受,忍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奇思妙记语:“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后虚化出“可,能够”之义。
成语助记语:不堪回首不堪入目苦不堪言不堪一击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 )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 )与贤人比,而畏其母,无可奈何,遂遣之。每至佳节,心痛难堪( )。
49.克kè
①能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祭十二郎文》)
②战胜,攻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克制,约束。克己奉公。(《后汉书》)
奇思妙记语: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制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出“能够”之义。
成语助记语:克敌制胜克己奉公克勤克俭攻无不克相生相克
齐将率众与魏军战于桂陵,既克( ),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 )己,以致民怨四起,民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 )蒙其泽。
50.类lèi
①种类。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事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③类似,好像。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④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⑤大都,大多。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奇思妙记语:“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了。
成语助记语:物以类聚触类旁通连类比物画虎类犬刻鹘类鹜不伦不类有教无类
宋人刘某,形类( )橐驼者,擅树茶类( ),其法异于常人。众人怪之,问其所以。刘举类( )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甚深。
51.怜lián
①哀怜,同情。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疼爱,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奇思妙记语:“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嘛,故引申出“爱怜”之义。
成语助记语:怜香惜玉顾影自怜同病相怜我见犹怜摇尾乞怜
陌上有丽人,可怜( )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 )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 )之。战后归家,其家却已是焦土一片。
52.弥mí
①满,遍。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传》)
②补救,弥补。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左传·昭公二年》)
③表程度,越、更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奇思妙记语:“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表示弓上加,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了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出表程度的“更加”之义。
成语助记语:弥天大谎旷日弥久弥留之际弥缝其阙须弥芥子欲盖弥彰历久弥坚仰之弥高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 )久,甚烦。一日外出,遇雨,久久不止。仰观弥( )天之云,心下弥( )烦,归家,方心安。
53.莫
mò
①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②表否定,不。稍出近之,\(yìn)\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表禁止,不要。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东南飞》)
④相当于口语“罢了”。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
mù
通“暮”,晚上。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奇思妙记语:“莫”,其甲骨文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其本义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现写作“暮”)。由“日落”,即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后来被借用为否定性的代词,意为“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
成语助记语:莫名其妙高深莫测莫须有莫衷一是莫逆之交概莫能外讳莫如深一筹莫展岁聿其莫
日莫( )时分,有好友二人将离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 )相忘,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 )取。如此,莫( )能加害于尔也。”
54.明míng
①明亮,清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②圣明,明智。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③照亮。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④懂得,了解。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⑤阐明,表明。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
⑥眼睛,视力。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
奇思妙记语:“明”的本义是“明亮,清晰”,引申为“照亮”以及“眼睛,视力”之义。思维“清晰”就能“阐明,表明”观点;“懂得,了解”道理,人就变得“圣明,明智”了。
成语助记语:明目张胆明知故犯明察暗访明珠暗投明火执仗明察秋毫窗明几净明日黄花明眸善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 )年,政通人和,明( )道德之广崇,拓人间之美景,全郡之人皆以为明( )也。一日出游,见江船灯火独明( ),闻湖上有筝声,听之有如仙乐。滕子京欲探究竟,遂持火把而行;行之甚远,未至,然火不足以明( )也,遂罢。
55.内
nèi
①里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②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③内在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nà
通“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又把妻妾称为“内”。后来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成语助记语:内外交攻五内俱焚色厉内荏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 )怀忧国之计,而所幸朋友亲之。李密常内( )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 ),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56.期
qī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日期,时候。业根,死期至矣!(《促织》)
③限度。征敛无期。(《吕氏春秋·怀宠》)
④约定。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
⑤期望,希望。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
⑥至,及。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jī
①一周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奇思妙记语:“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等义。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之义。
成语助记语:不期而遇遥遥无期贵不期骄不期修古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 )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 )。期( )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 )汝归甚矣。莫非与佳人期( )而忘归耶?”
57.奇
qí
①少有的,罕见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②珍贵的。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③优异、卓越、杰出的。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④佳,好。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愚溪诗序》)
⑤以……为奇。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jī
①单数,与偶数相对。每奇日未尝不视朝。(《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二年》)
②喻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与“数”连用。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李将军列传》)
③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奇思妙记语:“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引申出“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斗争策略等出人意料。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
成语助记语:奇闻逸事千奇百怪奇耻大辱奇文共赏不足为奇飞将数奇
魏人见一舟,其长七分有奇( )。魏人甚奇( )之,叹曰:“天下奇( )才多矣!”
58.迁qiān
①迁移。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
②变化,变动。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③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指降职。贺卿得高迁!(《孔雀东南飞》)
④贬谪,放逐。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奇思妙记语:“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成语助记语:见异思迁安土重迁迁客骚人乔迁之喜孟母三迁时过境迁一日九迁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 )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 )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迁( )其为江州司马。
59.请qǐn
①请求别人做某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③谒见,谒问。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邀请,约请。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奇思妙记语:“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又引申出“请求给予”义。
成语助记语:不情之请请君入瓮负荆请罪束请火另请高明
外敌来犯,曹刿请( )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 )从将战。”帝许之。大胜而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 )其奏瑟以助兴。
60.穷qión
①困窘,走投无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②不得志,不显贵。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③穷尽,完结。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
④生活困难,贫穷。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⑤偏僻,荒凉。如穷巷陋室、穷山恶水。
⑥穷尽,极尽。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序》)
奇思妙记语:“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生活上“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义,并虚化出“极、尽”之义。
成语助记语:人穷志短穷形尽相穷兵黩武穷而后工穷寇莫追穷且益坚穷乡僻壤穷奢极欲穷途末路穷凶极恶穷则思变理屈词穷白首穷经黔驴技穷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 )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 )途之哭?当穷( )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 ),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天天高考网小编推荐: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备考:常考120个文言实词-练习版(无答案)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