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中国针灸研究生院校排名 我想考针灸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哪个学校最好?中国中医...,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在哪几所大学?
复旦大学 1
中南大学 1
北京大学 3
上海交通大学 4
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 5
华中科技大学 5
四川大学 5
浙江大学 8
南京医科大学 9
山东大学 10
临床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 1
北京大学 2
复旦大学 3
中山大学 4
四川大学 5
华中科技大学 6
浙江大学 7
中国医科大学 8
中南大学 9
山东大学 10
口腔医学
四川大学 1
北京大学 2
上海交通大学 3
武汉大学 4
浙江大学 5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北京大学 1
华中科技大学 2
复旦大学 3
中医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2
成都中医药大学 3
中西医结合
北京中医药大学 1
复旦大学 2
四川大学 3
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 1
北京大学 2
沈阳药科大学 3
中药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3
中国最有名的中医院校有六所,分别是
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校建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2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8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32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现有本科以上在校生9000余人,其中留学生1100余人。
学校目前拥有针灸推拿学和中医内科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建有科技部、天津市政府和意大利卫生部共建的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方剂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现代中药发现与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天津)――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实验中心,天津市组分中药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科研和教育机构。
学校出版有《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天津中医药》、《中医脑病杂志》等学术刊物。
学校以“进德修业,继承创新”为校训,以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药对外教育为特色,以科学研究为优势,以中医药学为主,医、理、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协同,科研与服务并举,以质量求内涵,全面协调发展”方针,建设高层次、外向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 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我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 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3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是国内首批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5年获博士生导师自审权;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0年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试点工作,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优秀;2003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广东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整体验收,同年启动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建设;2004年通过广东省“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成为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2004年在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六。2005年主体搬迁进驻大学城,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为全国唯一一个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均以“优秀”成绩通过整体验收,同时,成为广东省唯一一所新增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院校。
目前,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总数在全国地方中医药院校和广东省属高校中均居首位;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全面覆盖了中医学、中药学以及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
硕士点24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5个,开设本科专业16个,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制药工程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医疗实力雄厚,有附属医院(含非直属)12所,拥有全国一流的专科专病医疗中心、研究实验室。
学校设施齐全,占地1450亩,仪器设备总值3.09亿元;已建成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图书馆藏书77万册;有综合教学实验室5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1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功能处于国内医药院校领先水平;有教学医院20间,实习医院26间,药学类实习基地24间,其它类教学基地4间,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学校的科研及技术开发颇具实力,是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及中国中医药师培训基地之一,已建成5个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和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中心、基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以弘扬我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为已任,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及与中医药相关的全面参与健康事业人才。 录取分数一直很稳定,基本保持在一本线上50分左右,当然各专业还是有一定的分数梯度,比如中医学(七年制)分数会略高一些。二本护理学(涉外方向)06年最低分:文科505,理科507。高职(专科)招收中药和护理专业,中药最低分是414,护理理科最低分419,文科463。护理专科只招市内走读考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专科学院:700 分以上人
最高分
最低分
中医学 ( 中医学 , 本硕连读 )
8
775
660
中医学
2
701
637
中西医临床医学
10
773
650
中医学 ( 针灸 , 本硕连读 )
3
730
650
中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本硕连读 )
41
770
679
康复治疗学
0
686
633
针灸推拿学
0
686
632
护理学
0
695
632
护理学 ( 国际交流 )
0
678
632
药学
1
718
637
制药工程
0
696
632
药物制剂
0
690
638
中药学 ( 临床中药学 )
0
679
637
中药学 ( 营销 )
0
677
632
中药资源与开发
0
675
632
中药学
0
681
6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
674
632
应用心理学
0
697
632
国际经济与贸易
2
710
632
公共事业管理
0
671
632
中南大学 1
北京大学 3
上海交通大学 4
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 5
华中科技大学 5
四川大学 5
浙江大学 8
南京医科大学 9
山东大学 10
临床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 1
北京大学 2
复旦大学 3
中山大学 4
四川大学 5
华中科技大学 6
浙江大学 7
中国医科大学 8
中南大学 9
山东大学 10
口腔医学
四川大学 1
北京大学 2
上海交通大学 3
武汉大学 4
浙江大学 5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北京大学 1
华中科技大学 2
复旦大学 3
中医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2
成都中医药大学 3
中西医结合
北京中医药大学 1
复旦大学 2
四川大学 3
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 1
北京大学 2
沈阳药科大学 3
中药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3
中国最有名的中医院校有六所,分别是
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校建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2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8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32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现有本科以上在校生9000余人,其中留学生1100余人。
学校目前拥有针灸推拿学和中医内科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建有科技部、天津市政府和意大利卫生部共建的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方剂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现代中药发现与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天津)――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实验中心,天津市组分中药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科研和教育机构。
学校出版有《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天津中医药》、《中医脑病杂志》等学术刊物。
学校以“进德修业,继承创新”为校训,以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药对外教育为特色,以科学研究为优势,以中医药学为主,医、理、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协同,科研与服务并举,以质量求内涵,全面协调发展”方针,建设高层次、外向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 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我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 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3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是国内首批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5年获博士生导师自审权;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0年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试点工作,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优秀;2003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广东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整体验收,同年启动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建设;2004年通过广东省“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成为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2004年在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六。2005年主体搬迁进驻大学城,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为全国唯一一个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均以“优秀”成绩通过整体验收,同时,成为广东省唯一一所新增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院校。
目前,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总数在全国地方中医药院校和广东省属高校中均居首位;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全面覆盖了中医学、中药学以及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
硕士点24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5个,开设本科专业16个,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制药工程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医疗实力雄厚,有附属医院(含非直属)12所,拥有全国一流的专科专病医疗中心、研究实验室。
学校设施齐全,占地1450亩,仪器设备总值3.09亿元;已建成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图书馆藏书77万册;有综合教学实验室5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1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功能处于国内医药院校领先水平;有教学医院20间,实习医院26间,药学类实习基地24间,其它类教学基地4间,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学校的科研及技术开发颇具实力,是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及中国中医药师培训基地之一,已建成5个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和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中心、基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以弘扬我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为已任,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及与中医药相关的全面参与健康事业人才。 录取分数一直很稳定,基本保持在一本线上50分左右,当然各专业还是有一定的分数梯度,比如中医学(七年制)分数会略高一些。二本护理学(涉外方向)06年最低分:文科505,理科507。高职(专科)招收中药和护理专业,中药最低分是414,护理理科最低分419,文科463。护理专科只招市内走读考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专科学院:700 分以上人
最高分
最低分
中医学 ( 中医学 , 本硕连读 )
8
775
660
中医学
2
701
637
中西医临床医学
10
773
650
中医学 ( 针灸 , 本硕连读 )
3
730
650
中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本硕连读 )
41
770
679
康复治疗学
0
686
633
针灸推拿学
0
686
632
护理学
0
695
632
护理学 ( 国际交流 )
0
678
632
药学
1
718
637
制药工程
0
696
632
药物制剂
0
690
638
中药学 ( 临床中药学 )
0
679
637
中药学 ( 营销 )
0
677
632
中药资源与开发
0
675
632
中药学
0
681
6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
674
632
应用心理学
0
697
632
国际经济与贸易
2
710
632
公共事业管理
0
671
632
...这三家中医院校各有什么优势及特色?尤其在研究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
http://www.catcm.ac.cn/index.html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惟一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机构,在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和科研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科学院拥有多家医院和研究所,拥有若干研究
室和实验室,更汇集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在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位于北京,是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现任院长为曹洪欣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
究机构,下设13个研究所、6所医院及研究生部、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
有职工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者800多人;与世界卫生组织
(WHO)共同建立了临床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均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药科学研究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任务,50年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在中医药基础
理论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2004年底,全
院共获得科研成果近900项,其中获国家级、部局级奖近300项;现有院级以上在研课题482项,
其中国家级课题200项、部局级课题258项;拥有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
国家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和BSL-3实验室, 是国家中药安全性
评价中心(GLP)与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附属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充分发挥中医医疗的优势和特色,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
服务,现有病床1500多张。附属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全国示范中
医医院。望京医院是以骨伤科为主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眼科医院是以中医眼科为特色
的专科医院。各附属医院在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病、糖尿病以及肛肠、皮肤、泌尿等各科
疾病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
有较高的声誉。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三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和在职
人员申请学位的资质;设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中
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是全国藏书最多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其中珍本、善本、孤本书籍2万余册。
中国医史博物馆是我国收藏文物最多的中医专业博物馆,收藏文物3000余件。
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多种全国性的中医药专业期刊,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中医杂
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中国
骨伤》、《中华医史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中医研究院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医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民间团体有广泛友好的联系与交流,在国际传统医
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部分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基因组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由陈可冀院士承担。目前前期的临床样本采集、GPIIb�CIIIa基因多态性及活性检测及血瘀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谱构建等工作已全面展开。
●中医学关于SARS发病、证候演变规律与治疗方案研究
“863”攻关课题,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系统研究了SARS的证候特征与演变规律,提出了中医治疗SARS的五大治法及主要方药,证实了中医治疗SARS后骨坏死的有效性。该课题于2005年9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辅助决策技术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由曹洪欣、刘保延承担。该课题旨在构建一个基于Internet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方案辅助决策技术平台”,为快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初步建成专业基础数据库群、循证文献查询分析系统,基于网络的专家/专题研讨系统及互联网相关信息及时收集分析系统正在建设中。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由刘保延、崔蒙承担。目前已完成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古代中药与方剂数据库、中医药语言系统等七个主体数据库的整合与发布;提交了各种相关标准;完善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数据物理中心建设:与科技部科学共享门户网站和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进行了连接。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研究
北京市市科委重大项目,由刘保延承担。目前已经收集临床病例3000余例,部分适于中医临床个体诊疗特点的相关数字模型和数据统计、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已初步形成。该项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支撑体系,可以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同时,用充分的科学数据展示和说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优势。
●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分为8个子课题组建专题研究队伍,共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究工作。该课题认真分析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战略高度勾画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现已完成《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正在准备验收。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由医史所柳长华承担。该课题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对中医药传统知识概念与特征、内容与分类、保护原则与方法、国际立场与原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课题组采取集中工作方式,召开了14次由各部委专家组成的研讨会,半年内完成了55万字的研究报告。该课题已于2005年7月27日通过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结题验收。
等等好多,自己看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50099.htm#1
北京中医药大学
http://www.bucm.edu.cn/portal/media-type/html/role/guest/page/login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了)。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高思华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七。
上海中医药大学
http://www.shutcm.edu.cn/
1956年。解放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概况】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600余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楼、外事楼、体育中心、博物馆楼等,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有8200余人,其中博士生375人、硕士生944人、本专科生(包括高职)4891人,成人教育987人,长期外国留学生711人。另外,目前学校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来自日、韩、俄、法、英、美、德、意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每年600余人次。
建校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拥有600多名专家和教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名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等。校(院)本部在职教职工1200余人(不包括附属单位)。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及部门。3所直属附属医院,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普陀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
12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9个研究中心。另外还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医机构组成的医教研联合体。3个教育部基地:中国大学生武术训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一级学科授权的博士点: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同时也都是博士后流动站;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点;27个本、专科专业(方向);同时,学校还有9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
该校实行研究院与学校合署的管理体制,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是全国七大中医药研究中心之一。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中药学、中医内科、中医骨伤学;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单位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三级实验室13个。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朝着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外向型方向不断努力,建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
【分科简介】
基础医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是院所合一的二级学院。其前身为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于1962年10月建立。因其规模和职能的扩展,随我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后,于1996年10月改称为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期中、西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设5个学科大类、19个教研室,现有职工近160余名,教师中硕士、博士学历占70%,正高23名,副高29名。学院管理的学生近1000名,其中硕士生、博士生200余名。我院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上海市教委已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建的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学院是全国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训基地。其他如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等学科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和地位。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和部市级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愈千万。在开展中医藏象研究、中医“证”的研究、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防治亚健康研究、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医学术史研究、中医经典防治重大疫病研究及中医方证相关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并创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解剖学科,其学术水平全国领先。近年来,我院先后主编国家统编规划及新世纪课程教材20余本。
学院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访及学术交流频繁。学院有多名教授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在国际上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
学院在历任领导带领下,长期以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作出重大贡献,成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要支柱。学院名师辈出,名医荟萃,金寿山、刘树农、张伯讷、殷品之、张震夏、贾福华、沈济苍、万淑媛、裘沛然、凌耀星、傅维康、段逸山、柯雪帆、严世芸、赵伟康、严振国、曾兆麟、施玉华、顾文聪等著名中西医学家先后在学院任教任职。
目前学院上下一心,正以“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务实基础、甘为人梯”的精神,为开创中医教学科研和谐奋进的新局面而努力。
中药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于1972年,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建院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中药专门人才1000余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级各类医药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中药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六十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全院教职员工人数的75%。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院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规模,坚持高层次、研究教育型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走多规格、多模式办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中药学院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全国首批授予点之一。现有博士点1个,硕士点5个。现设置专业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四年制中英联合办学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药学专业。目前,学院在读硕士生、博士生80余名,七年制及本科生700余名。同时,学院积极拓展中药科研领域,特别在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技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活性物质提取、中药复方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随着学校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药学院将以中药学教育高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完善教学、科研、产业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优势,为祖国的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针灸推拿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60年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建立针灸专业;1974年建立针灸推拿伤科专业;1978年建立针灸推拿系;1982年在全国最早实行针灸、推拿独立招生,建立针灸系和推拿系;1998年正式成立针灸推拿学院。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针灸推拿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基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的学院,近年来坚持大学的“高层次、教育研究型、外向型”的办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需求,逐步扩大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中医人才。目前开设专业及方向有: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针灸推拿学(康复方向)、五年制中医学类(骨伤方向)、七年制中医学针推英语班(与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联合办学)。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主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针灸学课程获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有多名教师获得“上海市名师奖”、“上海市宝钢奖”和“育才奖”先进个人等殊荣,以及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光荣称号。
学院坚持以高层次、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与上海复旦、交大、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及柔性流动,不断推动着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建设。在针灸经络基础、临床研究和针灸推拿诊疗技术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先后获得多项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并获得和转让专利多项。
学院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每年均派出教师赴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国家讲学交流以及医疗合作。也接待多国学者和团体的学习访问,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护理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是在原上海医学高等专科的护理专业(大专)基础上组建,并于200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学院成立六年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初具规模,并逐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在2003年,随着学校的整体搬迁到张江校区,护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办学规模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学院确立了以坚持中医特色为本、中西医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多层次、多模式、外向型”的办学形式,在原来单一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开始招收护理本科(四年制本科)及中外合作护理专业(三年制大专)。
护理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生气勃勃的师资队伍,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0%。近年来承担多项市级、校级课程建设和科研课题,获多项教学、科研奖项,创建市级、校级优秀课程,主编、参编各类教材数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学院下设3个教研室(基础护理、临床护理及中医护理学教研室)、1个护理学教学研究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
学院拥有实力强大的临床见实习基地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仁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国际妇婴保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等,为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护理人员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教学质量是学院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几年来,学院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充实、加强中医专业基础课程和中医专业课,强化学生外语交流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和技能,并富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自学院成立以来,本学院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
医学技术学院简介
医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元月,是根据就业市场对医学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整合中医药传统养生保健优势,顺应现代养生保健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养生保健、管理服务等医学相关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的二级学院。经过7年的管理与建设,学院由设置之初的中药制药与保健推拿2个专业,60余名学生,发展到至今中药制药、医学美容技术及中医营养等多个专业,2个校外办学分院,共计555名学生。
目前设置了中医营养教研室、医学美容技术教研室和医学技术联合教研室。在依托其他二级学院专家教授和部分外聘师资的基础上,学院专设“双师型”师资12名,分别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市级科研课题二项,校级课程建设三项。
学院遵循“你的需求就是我的方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现已和美丽田园美容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协议,和上海市托幼协会建立了中医营养后期专业培养的关系,和上海莲氏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筹建健康实验室等,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和实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育资源,是学校专设的面向海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自创办以来的近30年中已为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6000余名中医师、针灸师和理疗师,并在全国所有的中医院校中首次参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院现有长期留学生440余名,每年短期留学生人数1000余名。学院还设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建立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拥有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等四个专业翻译区域,能以多种语言开展教育交流活动。
http://www.catcm.ac.cn/index.html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惟一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机构,在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和科研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科学院拥有多家医院和研究所,拥有若干研究
室和实验室,更汇集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在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位于北京,是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现任院长为曹洪欣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
究机构,下设13个研究所、6所医院及研究生部、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
有职工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者800多人;与世界卫生组织
(WHO)共同建立了临床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均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药科学研究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任务,50年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在中医药基础
理论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2004年底,全
院共获得科研成果近900项,其中获国家级、部局级奖近300项;现有院级以上在研课题482项,
其中国家级课题200项、部局级课题258项;拥有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
国家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和BSL-3实验室, 是国家中药安全性
评价中心(GLP)与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附属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充分发挥中医医疗的优势和特色,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
服务,现有病床1500多张。附属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全国示范中
医医院。望京医院是以骨伤科为主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眼科医院是以中医眼科为特色
的专科医院。各附属医院在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病、糖尿病以及肛肠、皮肤、泌尿等各科
疾病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
有较高的声誉。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三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和在职
人员申请学位的资质;设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中
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是全国藏书最多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其中珍本、善本、孤本书籍2万余册。
中国医史博物馆是我国收藏文物最多的中医专业博物馆,收藏文物3000余件。
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多种全国性的中医药专业期刊,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中医杂
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中国
骨伤》、《中华医史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中医研究院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医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民间团体有广泛友好的联系与交流,在国际传统医
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部分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基因组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由陈可冀院士承担。目前前期的临床样本采集、GPIIb�CIIIa基因多态性及活性检测及血瘀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谱构建等工作已全面展开。
●中医学关于SARS发病、证候演变规律与治疗方案研究
“863”攻关课题,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系统研究了SARS的证候特征与演变规律,提出了中医治疗SARS的五大治法及主要方药,证实了中医治疗SARS后骨坏死的有效性。该课题于2005年9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辅助决策技术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由曹洪欣、刘保延承担。该课题旨在构建一个基于Internet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方案辅助决策技术平台”,为快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初步建成专业基础数据库群、循证文献查询分析系统,基于网络的专家/专题研讨系统及互联网相关信息及时收集分析系统正在建设中。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由刘保延、崔蒙承担。目前已完成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古代中药与方剂数据库、中医药语言系统等七个主体数据库的整合与发布;提交了各种相关标准;完善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数据物理中心建设:与科技部科学共享门户网站和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进行了连接。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研究
北京市市科委重大项目,由刘保延承担。目前已经收集临床病例3000余例,部分适于中医临床个体诊疗特点的相关数字模型和数据统计、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已初步形成。该项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支撑体系,可以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同时,用充分的科学数据展示和说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优势。
●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分为8个子课题组建专题研究队伍,共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究工作。该课题认真分析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战略高度勾画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现已完成《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正在准备验收。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由医史所柳长华承担。该课题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对中医药传统知识概念与特征、内容与分类、保护原则与方法、国际立场与原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课题组采取集中工作方式,召开了14次由各部委专家组成的研讨会,半年内完成了55万字的研究报告。该课题已于2005年7月27日通过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结题验收。
等等好多,自己看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50099.htm#1
北京中医药大学
http://www.bucm.edu.cn/portal/media-type/html/role/guest/page/login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了)。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高思华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七。
上海中医药大学
http://www.shutcm.edu.cn/
1956年。解放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概况】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600余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楼、外事楼、体育中心、博物馆楼等,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有8200余人,其中博士生375人、硕士生944人、本专科生(包括高职)4891人,成人教育987人,长期外国留学生711人。另外,目前学校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来自日、韩、俄、法、英、美、德、意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每年600余人次。
建校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拥有600多名专家和教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名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等。校(院)本部在职教职工1200余人(不包括附属单位)。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及部门。3所直属附属医院,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普陀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
12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9个研究中心。另外还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医机构组成的医教研联合体。3个教育部基地:中国大学生武术训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一级学科授权的博士点: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同时也都是博士后流动站;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点;27个本、专科专业(方向);同时,学校还有9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
该校实行研究院与学校合署的管理体制,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是全国七大中医药研究中心之一。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中药学、中医内科、中医骨伤学;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单位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三级实验室13个。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朝着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外向型方向不断努力,建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
【分科简介】
基础医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是院所合一的二级学院。其前身为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于1962年10月建立。因其规模和职能的扩展,随我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后,于1996年10月改称为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期中、西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设5个学科大类、19个教研室,现有职工近160余名,教师中硕士、博士学历占70%,正高23名,副高29名。学院管理的学生近1000名,其中硕士生、博士生200余名。我院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上海市教委已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建的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学院是全国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训基地。其他如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等学科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和地位。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和部市级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愈千万。在开展中医藏象研究、中医“证”的研究、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防治亚健康研究、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医学术史研究、中医经典防治重大疫病研究及中医方证相关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并创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解剖学科,其学术水平全国领先。近年来,我院先后主编国家统编规划及新世纪课程教材20余本。
学院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访及学术交流频繁。学院有多名教授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在国际上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
学院在历任领导带领下,长期以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作出重大贡献,成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要支柱。学院名师辈出,名医荟萃,金寿山、刘树农、张伯讷、殷品之、张震夏、贾福华、沈济苍、万淑媛、裘沛然、凌耀星、傅维康、段逸山、柯雪帆、严世芸、赵伟康、严振国、曾兆麟、施玉华、顾文聪等著名中西医学家先后在学院任教任职。
目前学院上下一心,正以“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务实基础、甘为人梯”的精神,为开创中医教学科研和谐奋进的新局面而努力。
中药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于1972年,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建院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中药专门人才1000余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级各类医药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中药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六十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全院教职员工人数的75%。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院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规模,坚持高层次、研究教育型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走多规格、多模式办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中药学院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全国首批授予点之一。现有博士点1个,硕士点5个。现设置专业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四年制中英联合办学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药学专业。目前,学院在读硕士生、博士生80余名,七年制及本科生700余名。同时,学院积极拓展中药科研领域,特别在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技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活性物质提取、中药复方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随着学校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药学院将以中药学教育高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完善教学、科研、产业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优势,为祖国的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针灸推拿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60年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建立针灸专业;1974年建立针灸推拿伤科专业;1978年建立针灸推拿系;1982年在全国最早实行针灸、推拿独立招生,建立针灸系和推拿系;1998年正式成立针灸推拿学院。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针灸推拿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基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的学院,近年来坚持大学的“高层次、教育研究型、外向型”的办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需求,逐步扩大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中医人才。目前开设专业及方向有: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针灸推拿学(康复方向)、五年制中医学类(骨伤方向)、七年制中医学针推英语班(与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联合办学)。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主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针灸学课程获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有多名教师获得“上海市名师奖”、“上海市宝钢奖”和“育才奖”先进个人等殊荣,以及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光荣称号。
学院坚持以高层次、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与上海复旦、交大、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及柔性流动,不断推动着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建设。在针灸经络基础、临床研究和针灸推拿诊疗技术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先后获得多项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并获得和转让专利多项。
学院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每年均派出教师赴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国家讲学交流以及医疗合作。也接待多国学者和团体的学习访问,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护理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是在原上海医学高等专科的护理专业(大专)基础上组建,并于200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学院成立六年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初具规模,并逐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在2003年,随着学校的整体搬迁到张江校区,护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办学规模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学院确立了以坚持中医特色为本、中西医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多层次、多模式、外向型”的办学形式,在原来单一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开始招收护理本科(四年制本科)及中外合作护理专业(三年制大专)。
护理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生气勃勃的师资队伍,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0%。近年来承担多项市级、校级课程建设和科研课题,获多项教学、科研奖项,创建市级、校级优秀课程,主编、参编各类教材数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学院下设3个教研室(基础护理、临床护理及中医护理学教研室)、1个护理学教学研究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
学院拥有实力强大的临床见实习基地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仁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国际妇婴保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等,为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护理人员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教学质量是学院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几年来,学院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充实、加强中医专业基础课程和中医专业课,强化学生外语交流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和技能,并富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自学院成立以来,本学院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
医学技术学院简介
医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元月,是根据就业市场对医学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整合中医药传统养生保健优势,顺应现代养生保健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养生保健、管理服务等医学相关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的二级学院。经过7年的管理与建设,学院由设置之初的中药制药与保健推拿2个专业,60余名学生,发展到至今中药制药、医学美容技术及中医营养等多个专业,2个校外办学分院,共计555名学生。
目前设置了中医营养教研室、医学美容技术教研室和医学技术联合教研室。在依托其他二级学院专家教授和部分外聘师资的基础上,学院专设“双师型”师资12名,分别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市级科研课题二项,校级课程建设三项。
学院遵循“你的需求就是我的方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现已和美丽田园美容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协议,和上海市托幼协会建立了中医营养后期专业培养的关系,和上海莲氏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筹建健康实验室等,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和实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育资源,是学校专设的面向海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自创办以来的近30年中已为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6000余名中医师、针灸师和理疗师,并在全国所有的中医院校中首次参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院现有长期留学生440余名,每年短期留学生人数1000余名。学院还设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建立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拥有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等四个专业翻译区域,能以多种语言开展教育交流活动。
我想考针灸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哪个学校最好?中国中医...
针灸专业当然天津是最好的 ,天津中医药有石学敏院士,可谓是现在的中国针灸第一人。广州上海北京南京成都的也都很好,成都中医药的梁繁荣老师也很好,全国有名的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其实没那么好,就是搞研究,就业不怎么样,我同学今年就考上一个,三百三十多分,这个分要看报的人的多少的,择优录取。有认识的学长先联系学长,然后再联系导师,这个很重要,导师如果说要你了,面试就不用担心,这里面还是有水分的。如果导师不想要你,就算你分再高也白费。针灸的参考书你看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就可以了。复试一般不会太难,决定权在老师。等你过了分数线,好好准备,怎么也要考到三百分以上。
都有哪些院校招收医学的研究生啊?
南京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医科大学这些学校都收。
很多医学院校都限制跨考专业型临床研究生, 不过目前没有限制跨考科研型临床研究生的医学院校还是挺多的,但是最权威的信息是要查询各个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招生简章 楼主一定要自行查看, 望楼主谨慎报考。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针灸研究生院校排名 我想考针灸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哪个学校最好?中国中医...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