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
一
材料
二
材料
三
1. 根据
材料
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
2. 根据
材料
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4. 下列对
材料
一和
材料
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5. 根据
材料
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6.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
材料
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答案】1. D
6. 观点:①
材料
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②
材料
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③
材料
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启发:①三则
材料
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各有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本题相对容易。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注意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危机”。在原文第一段最后几句,A项、B项、C项都是原文的概括。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知D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而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有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错,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渡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环”可知不是“缓解”,恰恰是加剧了生物多样性危机。C项由原文“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张冠李戴。D项“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其它各项在第四段的最后三句话中都能找到,其中A项是原文的概括,C项、D项是原文的同义转述。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由
材料
一“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
材料
二“城市作为人类的产物……”可知说法正确。A项“认为应该减少城市化的步伐”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项原文“着实令人惊叹”、“感到不可思议”可知不是“忧虑”是“惊叹”。D项
材料
一“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材料
二“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观点不同。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 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原文“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可知“为抵御积雪的覆盖”错,是为了抵御积雪融化后的夜间冰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整合能力。一样遵循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的原则。考生需审好题,带着问题筛选答案,本题答案应该在全部
材料
中找。明确每则
材料
的侧重点(其实结合前面的题目也能大致了解每则
材料
的侧重点),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注意观点性的句子,
材料
中有直接照搬,如果
材料
中没有明确观点性的句子,考生根据
材料
内容概括即可。本题第二文要求谈启示,考查探究能力,考生的观点需要依托
材料
,言之成理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1.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答案】7. A
10. 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11. 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①“概”,概括。⑦“既”,已经。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B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原文是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①中“认”,辩认;“塞”,闭塞;“惑”,惑乱。②中“取”,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一)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详解】
【点睛】译文: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5.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13. C
15.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陆游看见沈园的桃花,思绪万千:“桃花落,闲池阁。________
②唐人多爱牡丹,宋人多爱梅,周敦颐却独爱莲:“________
③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________
④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
【答案】 (1) 山盟虽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易错字词:蔓。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的“大”与“深”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9. 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21.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答案】17. B
20. 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21. 示例:为了锻炼自己,高三寒假,我打算和同桌结伴到哈尔滨看冰雕。临行前,同桌的妈妈千叮咛、万嘱咐,甚至要请假陪我们同行,在同桌的再三坚持下才作罢;而我的父母轻描淡写,简单交代我出门要注意
安全
,便忙自己的工作去了。一路上,他妈妈电话不断,嘘寒问暖,他简直要崩溃了。平时,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比较民主,我也比较独立、善于与别人交流、遇事爱分析思考。而我的同桌这次出门连在自动售票机取车票都不会,因为他一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独立性,以致养成了顺从、依赖的性格。由此可见,家庭不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供了成长空间。对一个
孩子
而言,拥有一个宽容、赏识、信任的成长环境是多么幸运。在这样的家庭里,
孩子
会跟着父亲学会勇敢和担当,跟着母亲学会谦和与善良……当这样的
孩子
长大成人,他的人生会有一个宽阔的天地。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弄清词语的意义、常用用法、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义的变化,辨析记忆。此处可用代入法,判断该词解说是否恰当。B.形胜: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故B错误;ACD正确;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
材料
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C.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为了说明“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故C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一定要认真比对。B.作者引用龚自珍的话介绍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是为了突出介绍北京西山的一带山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属于“深”的范围,故B错误;ACD正确;故选B。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干,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结合语段具体内容详细分析,概括答案。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尽量运用文中语句,分条作答。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表达见解 能力。题目明确要求要借助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谈谈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由表及里指的是一种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逻辑思维方法。这里,只要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城镇、社区、学校、家庭中任选一个,列举出某一现象(事例),然后分析其现象出现的原因或最后可能导致的结果即可。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一)微写作(10分)
22.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答案】示例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写了一个落魄读书人的悲惨一生。这句话看似存在矛盾,却语意含蓄。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他无生活来源,腿已被打折,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因为没有人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小伙计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详解】选做一:
选做二:
选做三:
【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 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二)作文(5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答案】
文明的韧性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可曾记得,受命于危难之际,中国住伊拉克大使孙必干,毅然舍弃温暖的家园,舍弃了至爱亲朋,游走于炮火的边缘,甚至随时准备舍弃宝贵的生命。
还有那带妹求学的洪战辉,把一生都献给儿童
的丛飞,走向大山深处支教扶贫的徐本禹……
他们为着祖国的美好明天,义无返顾地承受磨难,勇往直前地。他们的坚韧品质,为中华文明增光添彩。
2019的色彩
——璀璨的蔡元培先生
【详解】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年真题:2019年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