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清晨,北京十一学校的一位学生家长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想帮孩子咨询招生情况,但她没有走进招生办公室,而是在校园里随机拦了几名学生询问。“这所刚开始招本科生的学校,学生培养做得怎么样?”“‘小班制’、‘导师制’兑现了吗?”听完学生的回答,家长推开了招办的门,给孩子报了名。
当记者行进国科大校园,走进本科生课堂,很快就明白是什么说服了她。已经入读的首批本科生告诉我们:这里,离科学最近。
同学,神一般的存在
学生说,国科大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很多同学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本科1408班的朱天瑶被班里的同学叫做“学神”。她爱啃读纯英文文献,英语四级考了699分,各科成绩都遥遥领先。她不仅是个学霸,还是个有想法的“小画家”。开学后,每个班要设计一个班徽。朱天瑶所在的8班,班主任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所以又叫“涛班”。朱天瑶就将班徽设计成了一个“八爪鱼”———张开8条爪子摆成“涛”的形状,这个设计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称赞。
本科1402班学生毛盛开“上台可讲周邦彦,俯首能解数学谜”,被同学称为“毛神”。高中时,他是数学竞赛选手。到了大学,他登台开办讲座,给同学讲古典文学。在同学眼中,他不仅在数学上学有所长,而且博览群书,拥有一般理科生所不具备的人文素养。
本科1408班的王温博,受从事科研工作的父亲影响,从小学就爱在家里“捣鼓”小实验,在科普知识竞赛中频频获奖。虽然是个理科女,她的笔杆子也耍得同样好,是校记者团的一员,学校杂志上总会出现她发表的文章。
连很多刚调来学校工作不久的老师,也能随口说出首批本科生的独特之处。这些学生是怎么被选出来的?国科大有自己的标准。
学校副校长席南华说,热爱科学、有进取心、有想法的学生在国科大能发展得更好。学校首批本科生30%以上都是通过“综合评价”选拔出来的,不以高考分数作为唯一选材标准,同时注重学生的科学兴趣、学业水平成绩、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天天取精神等,学生在面试中的表现能将素质展现得更全面。面试的题目并不高深,多是时事热点,比如针对马航失联事件,如果你是搜救人员,你有哪些救人方案和技术手段?“面试考核的不是‘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团队合作能力。”席南华说。
为了选出更适合搞科研的学生,国科大今年提高了综合评价中的面试分值比重,由去年的20%提高到30%。学校招生与学位部部长袁增强说,国科大并不是纯粹培养物理、数学尖子的“理工科”院校,更希望培养有差异化的学生,教给学生思维方式,而不是“标准答案”,这一点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
课堂,培养有差异化科学家
“我有不同的观点。”这是记者在国科大一堂写作课上听到最多的句子。
在这堂课上,20名学生围坐成一圈,授课老师赵超坐在一角。学生分成4组,根据各自课下搜集的材料来讨论“高考招生在录取分数上向特定(省份、地域、户籍、民族)的考生群体倾斜是否合理”。赵星宇第一个发言,他认为有必要存在这些倾斜;张文硕则从明代的“南北榜”事件讲起,认为这种倾斜没有必要;苏丹从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阐述,认为这种对民族的倾斜是应该存在的……学生总有新的角度冒出来,原本给每人3分钟的阐述时间明显有些不够用了。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赵超只是指出他们表述上的逻辑漏洞,并不判定是否“正确”。
席南华说,写作课是一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由批判性阅读、分析论证、综合训练、科普写作、综合交流与总结5个单元构成,采取研讨班形式进行。教师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和专业背景,选择不同的讨论材料,学生可自由选课。
让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尝试做课题研究、学会思考,是国科大遵循的培养理念。这从学生的作业中可见一斑。比如一项作业是让学生利用乐高积木搭建一个图灵机,5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学生要拼积木、设计程序、操控小机器人、查资料、讨论。几个爱好音乐的学生还给图灵机编了个曲子,让机器一边运转一边唱歌。
一节生物课不仅“搬”进了植物园,还引进了热播综艺节目“跑男”的游戏环节。学生一进园,中科院植物所的植物分类专家就带着他们认植物。为了检验学生快速学习的成果,行进路线中设置了各种“关卡”,学生要迅速根据每个关卡上的植物名,去园区中用手机拍到这些植物才能进入下一关。以最快的速度“通关”的学生还会获得小奖品。
学校推行“小班制”教学,很多课每个班里只有20人,师生间的互动频繁。讲授化学原理的老师杨国强,是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研究员。他爱跟学生分享自己读书时对前途的迷茫,激励学生坚持科研梦想,还会在课间教给学生几个高效入眠的小技巧。讲授线性代数的老师冯琦,身为研究员,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前一天,专门跑到教室“踩点”。每堂课他都会提前到,跟学生聊聊学习状况。冯琦总将“没有愚蠢的提问”挂在嘴边,鼓励学生多提问。如果哪堂课上学生不踊跃提问了,冯琦还会把难点再讲一遍,“逼”着学生问问题。
学生作业也被纳入考核。王温博说,她一个学期做了4个课题作业,作业的类型也多有创造性和开放性。老师会认真批改每道题的每个步骤,有时还在题目旁边画个笑脸,写几句鼓励的话。
科研,8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自宁波的陈冰露和来自云南的杨昊天,一开始的理想大学并不是国科大,而在这里学了一学期,他们却为能上国科大感到庆幸:学校最有魅力的是深厚的科学底蕴、强大的师资和科研培养平台。
校长丁仲礼说,国科大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中科院下辖104个不同学科门类的研究所,分布在全国各省市。中科院有8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大野外台站网络、15个植物园以及如长短波授时系统、正负电子对撞机、遥感飞机、郭守敬望远镜、实验1号科考船等我国科学研究中的“战略核武器”。本科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可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在相应的科研平台进行教学科研实践。
“我开始成长为一个更全面的人,也开始了从中学奥数选手到职业数学家的转变。”来到国科大,毛盛开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他说:“高中的老师教的是数学本身的思维方法和形式美感,而像席南华和张寿武这样的大师,是在教我如何做一名职业数学家。”渐渐地,毛盛开学数学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觉得数学很好玩,但总想着和同伴争个高低,现在还觉得数学很好玩,但如果我因为太在意名利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就白费了。”
“与最优秀的头脑交流,自己也会变得优秀”是很多学生共同的心声。本科生每个班除了配备一名青年班主任外,还配备一位科学家班主任。副校长、院士席南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研究员王贻芳,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院士李树深……这些科学家班主任会给学生上课、开班会聊梦想,还会带着学生到奥林匹克公园聚餐漫步。
来了国科大才发现,这些科研“大家”其实跟想象的不一样,他们并不是沉默寡言的“高冷范儿”,而是亲切、和蔼,很好沟通。“有什么心事,直接到老师办公室去找他们就行,不用‘预约’。”学生李逢旭说。
为国家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是国科大的培养目标,学校希望学生能将“当科学家”的梦想坚持到底。为此,学校针对本科生推出了“三段式”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一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学习,在进校后确定的学业导师指导下,重点学习数学、物理、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及素质教育类课程。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学习表现,重新选择最适合的专业。第二阶段为一年半左右的专业基础课学习,重点学习本专业基础性课程。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可以再次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确定专业导师。第三阶段为第四学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在确定专业方向和专业导师后,学生将首先到与中科院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所学习研修一学期,然后回到专业导师所在研究团队及实验室,一边参与“研讨班”式的学习,一边做本科毕业论文,也可以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自然过渡到研究生学习阶段。(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卉 刘婧)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行进京校 这里,离科学最近 ——行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