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浙江水产学校并入哪里 张骞1876入了什么幕府,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黄埔一期秘密招生,主席不遗余力推荐三湘子弟,不负期...
话说广州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孙中山就频繁向出席大会的各省、市代表提出:他们返回后千万要为黄埔军校宣传,并尽一切努力多推荐一些优秀青年参加军校招生考试。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4月7日刊登《陆军军官学校考试委员会启事》,内容如下:
本会奉帅令组织执行章程规定之职权,所有考试及审查方法,要以公正无私、细密严谨之要旨行之,以期选拔人才,无负重托。而连日以来本会各职员接获各方同志友好推荐要录之函件甚多,稍有徇私,不特无以示大众,亦违本会组织之本旨,与五权宪法中考试权独立之精神相抵牾,贻弊滋多,尚祈信仰主义,各守规律之各同志友好深予体谅,不甚厚幸,特白。
1924年春,我国处在军阀割据的黑暗统治下,曹锟用贿选手段刚当上了总统。北洋军阀政府内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3月29日,北京各校学生及民众团体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北京军阀政府无条件承认苏联。当列宁逝世的噩耗传来,广州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追悼大会。全国正值青年对联俄联共政策热烈拥护。他们视广州为国民革命策源地,是黑暗统治下的中国放射出的一线希望之光。广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纷纷南下,以参加黄埔军校考试为荣,立志报国。
在赵恒惕的反动统治下,湖南以联省自治为旗号,实际上是依附于北洋军阀统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都不能公开,自然黄埔军校的招生工作也就秘密进行了。毛泽东和何叔衡出席广州国民党"一大"会议以后,就返回这里的中共湘区委员会。他们积极向各基层党组织提出要求,抓紧时间推荐优秀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军校。三湘子弟蒋先云、贺衷寒、陈赓(即黄埔三杰),石门进步青年王尔琢、郑洞国;桃源的刘戡、刘铭等大批热血健儿都纷纷报名。当时应试的作文题目是"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数理化没有考。考后,何叔衡按照黄埔军校的规定录取了15名,另外又备取3名,并吩咐他们秘密分散搭火车抵汉口,再乘轮船赴上海去见毛泽东委员,然后参加上海的复试。
巴山蜀水、赣江南北、三晋大地、齐鲁故乡、荆州东西、陕北高原、黄河两岸、长江首尾、浙闽两广的文才俊秀纷纷南下广州,"到黄埔去!"一时成为革命青年最向往的口号。贺衷寒由湖北省党部农工厅厅长董必武介绍直接找廖仲恺入的校。陈赓等20多名考生,坐着太古公司的一艘又脏又乱的渡船刚上广州码头,就兴冲冲地打听黄埔军校招生地址,结果竟考错了学校。徐象谦(徐向前)1924年1月就告别了父母,冒着严寒,邀了白龙亭几位五台同学赴上海报考。徐向前在广州参加复试后,政治、作文考得不错;数学因无基础,几乎交了贺桐做白卷。有几位同乡因考试成绩太差,心也凉了。大家每天只好蹲在小旅馆里,一边等消息,一边谈论怎么办的问题。有人说考不上就"卖猪仔",去国外做苦力,或者是半工半读。当时他们想去的地方是俄国和法国。没有等多久,忽然来了通知,他们山西来的几个同乡全部被招生委员会录取了。当时北方报考的青年人不多,为了照顾西北偏远考生,孙中山特别关照北方的青年入学。在这种情况下,22岁的徐向前有机会成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的学生。
湖南湘乡青年陈赓、宋希濂、李默庵从长沙育才中学初试录取后结伴而行,来到广州。陈明仁、左权、萧赞育、蔡升熙、刘咏尧、李仁干、苏文钦等乘船抵达广州,萧赞育诗兴大作,在船上赠给苏文钦七绝一首:"禅衡妙龄壮志慕终军,跋涉湖山万里云。莽莽神州方丧乱,好凭巨臂扫烟尘。"诗中的英雄气概,大大鼓舞了他们的壮志。他们投入了大元帅府轮森办的军政部讲武学校。该校由程潜主办,后来并入黄埔军校,同学们编入第一期第六队。陈明仁密赴黄埔向蒋介石反映情况,后因事为程潜得知,他下令集合全校师生,将陈明仁罚打手掌三百,由少将校监督周贯虹亲自执行,打得陈明仁直在地上打滚。后来陈明仁打趣地说:"进了黄埔军校,挨三百棍也值。"
浙江孝丰考生胡宗南因个子矮,差点被黄埔招生委员会拒之门外,幸而廖仲恺相中了他,放宽录取,侥幸成了黄埔第一期学生。湖南石门的郑洞国赶到广州时,由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报名日期已截止,同乡贺声洋唉声叹气地说:"只好留在广州等待第二期招生。"郑洞国也一筹莫展,深悔当初未能早动身几日。正难过之间,同乡湖南临澧人黄鳌说:"我有个办法,不知能否一试?"郑洞国喜出望外地忙问:"什么办法?"黄鳌为他道出了事中的真相。原来他初到广州时,怕一次考不取,先后两次报名,谁想第一次考试就被录取,却还空着一个名额,建议郑洞国顶着黄鳌的名字去考试。郑洞国想了想,觉得别无他计,就决定大胆冒名一试。结果郑洞国不费力就考取了。同时录取的还有王尔琢、贺声洋。事有凑巧,郑洞国与黄鳌同编在第二队,区队长点名时,出现了两个黄鳌,引得同学大笑不止。假黄鳌郑洞国再也隐瞒不住,只好向中队长吐露了真情,并请求重新单独进行入学考试。但校方表示谅解,恢复了郑洞国的真名,从此郑了却了一桩心事。同在第二队的黄维、俞济时、李延年、桂永清、周士第、酆悌、李之龙等,后来都成了国共两党赫赫有名的战将。
陕西米脂杜聿明刚完婚正度蜜月,忽然在进步刊物《新青年》杂志上看到广州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他顾不得新婚燕尔的柔情,毅然邀集陕西籍同乡关麟征、张耀明等11人踏上了南下的行程。他们下榻陕西会馆。一见考生逾千,杜聿明生怕落榜,联名给国民党元老、原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致函,请求为之疏通。半个月后,才接到于右任的回信,约杜等在饭店见面。于见家乡青年不远万里投笔从戎,语多勉励,表示愿意鼎力推荐。4月28日发榜,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马励武、董钊、马师恭、杜聿昌等11人榜上有名,这当然与于右任的保荐不无关系。于右任爱才若渴,临别时还送杜聿明亲笔抒怀的条幅:"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陕西鄠县(今户县)的关麟征原名关志道,因家境变故,中途辍学,正愁前途无望。忽然他听一位朋友说:"孙中山在广州闹革命,开办一所军官学校。于右任在上海秘密招生,弄了两张报名卡,写了两个名字,除我以外,还有一个吴麟征,但吴嫌远不想去,你如想去,把吴改成关就行了。"关麟征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带上他父亲为他筹措的25块银圆,与朋友从西安启程赴上海,转道到广州,关志道就改名关麟征了。15年后,关麟征的名字,响彻了抗日战场,成为著名的"关铁拳"。
1924年春,在上海环龙路1号,毛泽东负责接待各地前来报考黄埔军校的学生的复试工作。上海地区包括湖南,他对湖南老乡没有照顾。郭一予撰写的《关于黄埔军校的片断回忆》介绍:"来上海复试的18名湖南考生,只取了8名。毛泽东的国文基础十分扎实,因此,经他眼里筛选过的文章十分出色。""黄埔三杰"之一的蒋先云,1921年10月与毛泽东在衡阳结识,并由毛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19年蒋刚满19岁,领导了衡阳的"五四"运动,并任湖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蒋先云身材魁梧,才华出众。南下广州前,长沙、衡阳等地贴满水口山矿警军营部的通缉令:"通缉水口山矿聚众闹事者蒋先云,凡拿获解部者,赏洋一千元;来部引导,因而拿获者,赏洋五百元。"蒋先云由党组织安排,他告别正在热恋中的堂妹,来到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3月29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人头攒动,1200余名报考者在这里进行总复试。先考国文,一道作文题曰《论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道》。蒋先云乃才子,又是共产党员,对这道作文题,他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地就写出了一篇妙文华章,而且是第一个交卷。蒋先云是湖南省立第三师范优等生,早在上国民小学时,作文就超群出众。一次,老师让用"月"字造句联对,蒋先云造的是:"残月西斜,凄洒人间;日出东升,大地红遍。"老师当即批道:"表于景,寓理于景,含义深厚,超脱异常。"蒋先云曾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文书股长,从事工人运动时他就练出一副好口才,写文章文笔流畅,说理透彻。因此,蒋先云入学考试名列第一名是意料之中的事,可谓之金榜题名,头名状元矣!
成为国民党复兴社台柱的贺衷寒,湖南岳阳人,21岁被武汉学生会推选为代表赴苏俄考察,回国后在武昌一中教书,曾一度加入了恽代英开办的共存社,因意见不合而退出,后来到长沙创办平民通讯社,批评时政,提倡民主,主张革命。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共青团员之一。毛泽东的战友黄爱、庞人铨领导长沙工人斗争被湖南督军赵恒惕捕杀后,贺衷寒冒着生命危险,以极大的义愤撰写了《黄庞案之真相》,对赵大加抨击。赵恼羞成怒,把贺衷寒逮捕,关了3个多月。在狱中贺受尽折磨,几乎丧命。后经人保释出狱返回岳阳老家。其父劝他安心在家教书,不要在外面惹是生非。贺衷寒哪里听得进去,还是跑到武汉找董必武介绍去了上海,投考黄埔军校。当他到达上海轮船码头时,不料满载乘客的轮船刚离岸开往江中,直奔广州。贺衷寒立即雇了小舢板紧追该轮,幸被当时投考黄埔军校之一的船客伸手援助,他才得以攀登上船。贺向援助他的船客询问姓名,才知是胡宗南。后来在黄埔军校他俩情同手足,私交甚深。贺衷寒因胡宗南的一臂之力,没有误了考期,也称他机遇匪浅。后来贺虽飞黄腾达,但因得不到校长的信任,终究仕途暗淡;而矮个子胡宗南以浙江同乡的优势,后来成为举足轻重的"西北王"。安徽六安人许继慎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曾任省学联常委兼联络部长,因积极参加与领导了反对三届安徽省议会贿选,及驱逐皖系省长李兆珍等一系列学生运动,1923年秋遭到反动当局的通缉,被迫逃亡上海。1924年春,他又毅然南下广州投考了黄埔军校,后来成为红1军军长。他是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
如果说,黄埔军校仅仅招收知识青年,那就错了。为了革命,当时许多身为要职的军官,也想投考黄埔军校。如著名的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比起蒋先云、贺衷寒等人,才学与胆识均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15岁就考入了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的青年,19岁又进了烟台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军事。1921年他在上海结识了陈独秀,同年8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初,李之龙任中共汉口地委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后,奉命调到广州担任苏联顾问团团长鲍罗廷的英文翻译兼秘书。当时他年过27岁,比起宋希濂、胡宗南,可称得上是老大哥了。李之龙强烈要求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后来党组织安排他一边当学生,一边仍兼任鲍罗廷授课时的翻译。他是黄埔一期学生中年龄偏大的一位。不过,在履历表上,他填的是25岁,实际上李之龙生于1897年12月。1928年2月8日,驻广州国民党海军第4舰队司令陈策以"策动海军叛乱"罪名,将李之龙判处死刑,鲜血洒在广州黄花岗,时年31岁。李之龙死于非命,惜之深矣!
在黄埔考生中,以范汉杰的资历最深。1924年投考黄埔军校前,曾任江平舰舰长,桂军刘震寰的中校参谋,作战课长,第6路军司令。他宁肯丢掉司令这顶乌纱帽,甘入黄埔当学生。毕业后,再从少尉排长干起,实乃黄埔学生中绝无仅有之人物!1947年范汉杰官至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虽兵败被俘,一生中传奇经历也颇耐人寻味,暂且不表,留到以后再述。
当然,黄埔学生中,也不乏有识之士的大学生,如侯镜如入黄埔前,曾就读于河南大学理科;宣侠父受党的指派入黄埔军校前,已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水产专业;孙元良是由李大钊遴选到广州考入黄埔,入黄埔前在北京国立法政大学修政治专业;周逸群是黄埔二期毕业,进黄埔前,曾毕业于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政治经济系,入黄埔时,写下诗句:"废书学剑走羊城,只为黎元苦匪兵。斩伐相争廿四史,岂无白刃可忘秦?";伍中豪曾毕业于北京大学,可见当时"要革命的到黄埔去!"的口号是多么深入人心!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成为热血爱国青年志士的一种追求与理想。当然也有"走后门"入学的。俞济时18岁时在奉化城里一家米店当学徒,后经族叔俞飞鹏介绍,考入黄埔一期,族叔就是黄埔军校军需处处长,又是蒋介石的同乡。俞济时以后飞黄腾达,逾格提携,官至国民党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蒋介石的侍卫长,赴台后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办公室主任,权倾一时。
广州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各地热血青年争相南下,报考黄埔军校,一时成为 时尚 。中共中央为了支持办好黄埔军校,分别于1925年11月1日发出第60号通告,1926年10月又发出第22号通告。通告要求:各地党团组织选送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左派青年投考黄埔军校,强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李大钊还亲自推荐李运昌(四期)、周仲英(六期)投考黄埔军校。毛泽东在上海闸北香山路三曾里中共中央机关内亲自主持考生的复试工作。湖南省的何叔衡、陕西的于右任为选拔优秀青年入黄埔军校,不遗余力。从1924年春至1926年底,邓文仪、黄维、李仙洲、周士第、廖运泽、彭干臣、王叔铭、阎揆要、袁仲贤、张镇、曾扩情、左权、邱清泉、廖昂、卢德铭、覃异之、余洒度、郑介民、周逸群、常乾坤、戴安澜、方先觉、康泽、毛人凤、王耀武、曹广化、段德昌、郭化若、李弥、吴起舞、李运昌、林伟俦、李天柱、刘志丹、倪志亮、唐生明、唐天际、文强、伍中豪、肖芳、谢晋元、严明、张灵甫、赵尚志、郭汝瑰、廖运周、莫文骅、邱行湘、宋时轮、陶铸、许光达、张平化、郑庭笈、赵一曼、陈伯钧、程子华、戴笠、廖耀湘、罗瑞卿、宋绮云、王诤等人,陆续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55年
本会奉帅令组织执行章程规定之职权,所有考试及审查方法,要以公正无私、细密严谨之要旨行之,以期选拔人才,无负重托。而连日以来本会各职员接获各方同志友好推荐要录之函件甚多,稍有徇私,不特无以示大众,亦违本会组织之本旨,与五权宪法中考试权独立之精神相抵牾,贻弊滋多,尚祈信仰主义,各守规律之各同志友好深予体谅,不甚厚幸,特白。
1924年春,我国处在军阀割据的黑暗统治下,曹锟用贿选手段刚当上了总统。北洋军阀政府内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3月29日,北京各校学生及民众团体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北京军阀政府无条件承认苏联。当列宁逝世的噩耗传来,广州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追悼大会。全国正值青年对联俄联共政策热烈拥护。他们视广州为国民革命策源地,是黑暗统治下的中国放射出的一线希望之光。广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纷纷南下,以参加黄埔军校考试为荣,立志报国。
在赵恒惕的反动统治下,湖南以联省自治为旗号,实际上是依附于北洋军阀统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都不能公开,自然黄埔军校的招生工作也就秘密进行了。毛泽东和何叔衡出席广州国民党"一大"会议以后,就返回这里的中共湘区委员会。他们积极向各基层党组织提出要求,抓紧时间推荐优秀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军校。三湘子弟蒋先云、贺衷寒、陈赓(即黄埔三杰),石门进步青年王尔琢、郑洞国;桃源的刘戡、刘铭等大批热血健儿都纷纷报名。当时应试的作文题目是"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数理化没有考。考后,何叔衡按照黄埔军校的规定录取了15名,另外又备取3名,并吩咐他们秘密分散搭火车抵汉口,再乘轮船赴上海去见毛泽东委员,然后参加上海的复试。
巴山蜀水、赣江南北、三晋大地、齐鲁故乡、荆州东西、陕北高原、黄河两岸、长江首尾、浙闽两广的文才俊秀纷纷南下广州,"到黄埔去!"一时成为革命青年最向往的口号。贺衷寒由湖北省党部农工厅厅长董必武介绍直接找廖仲恺入的校。陈赓等20多名考生,坐着太古公司的一艘又脏又乱的渡船刚上广州码头,就兴冲冲地打听黄埔军校招生地址,结果竟考错了学校。徐象谦(徐向前)1924年1月就告别了父母,冒着严寒,邀了白龙亭几位五台同学赴上海报考。徐向前在广州参加复试后,政治、作文考得不错;数学因无基础,几乎交了贺桐做白卷。有几位同乡因考试成绩太差,心也凉了。大家每天只好蹲在小旅馆里,一边等消息,一边谈论怎么办的问题。有人说考不上就"卖猪仔",去国外做苦力,或者是半工半读。当时他们想去的地方是俄国和法国。没有等多久,忽然来了通知,他们山西来的几个同乡全部被招生委员会录取了。当时北方报考的青年人不多,为了照顾西北偏远考生,孙中山特别关照北方的青年入学。在这种情况下,22岁的徐向前有机会成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的学生。
湖南湘乡青年陈赓、宋希濂、李默庵从长沙育才中学初试录取后结伴而行,来到广州。陈明仁、左权、萧赞育、蔡升熙、刘咏尧、李仁干、苏文钦等乘船抵达广州,萧赞育诗兴大作,在船上赠给苏文钦七绝一首:"禅衡妙龄壮志慕终军,跋涉湖山万里云。莽莽神州方丧乱,好凭巨臂扫烟尘。"诗中的英雄气概,大大鼓舞了他们的壮志。他们投入了大元帅府轮森办的军政部讲武学校。该校由程潜主办,后来并入黄埔军校,同学们编入第一期第六队。陈明仁密赴黄埔向蒋介石反映情况,后因事为程潜得知,他下令集合全校师生,将陈明仁罚打手掌三百,由少将校监督周贯虹亲自执行,打得陈明仁直在地上打滚。后来陈明仁打趣地说:"进了黄埔军校,挨三百棍也值。"
浙江孝丰考生胡宗南因个子矮,差点被黄埔招生委员会拒之门外,幸而廖仲恺相中了他,放宽录取,侥幸成了黄埔第一期学生。湖南石门的郑洞国赶到广州时,由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报名日期已截止,同乡贺声洋唉声叹气地说:"只好留在广州等待第二期招生。"郑洞国也一筹莫展,深悔当初未能早动身几日。正难过之间,同乡湖南临澧人黄鳌说:"我有个办法,不知能否一试?"郑洞国喜出望外地忙问:"什么办法?"黄鳌为他道出了事中的真相。原来他初到广州时,怕一次考不取,先后两次报名,谁想第一次考试就被录取,却还空着一个名额,建议郑洞国顶着黄鳌的名字去考试。郑洞国想了想,觉得别无他计,就决定大胆冒名一试。结果郑洞国不费力就考取了。同时录取的还有王尔琢、贺声洋。事有凑巧,郑洞国与黄鳌同编在第二队,区队长点名时,出现了两个黄鳌,引得同学大笑不止。假黄鳌郑洞国再也隐瞒不住,只好向中队长吐露了真情,并请求重新单独进行入学考试。但校方表示谅解,恢复了郑洞国的真名,从此郑了却了一桩心事。同在第二队的黄维、俞济时、李延年、桂永清、周士第、酆悌、李之龙等,后来都成了国共两党赫赫有名的战将。
陕西米脂杜聿明刚完婚正度蜜月,忽然在进步刊物《新青年》杂志上看到广州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他顾不得新婚燕尔的柔情,毅然邀集陕西籍同乡关麟征、张耀明等11人踏上了南下的行程。他们下榻陕西会馆。一见考生逾千,杜聿明生怕落榜,联名给国民党元老、原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致函,请求为之疏通。半个月后,才接到于右任的回信,约杜等在饭店见面。于见家乡青年不远万里投笔从戎,语多勉励,表示愿意鼎力推荐。4月28日发榜,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马励武、董钊、马师恭、杜聿昌等11人榜上有名,这当然与于右任的保荐不无关系。于右任爱才若渴,临别时还送杜聿明亲笔抒怀的条幅:"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陕西鄠县(今户县)的关麟征原名关志道,因家境变故,中途辍学,正愁前途无望。忽然他听一位朋友说:"孙中山在广州闹革命,开办一所军官学校。于右任在上海秘密招生,弄了两张报名卡,写了两个名字,除我以外,还有一个吴麟征,但吴嫌远不想去,你如想去,把吴改成关就行了。"关麟征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带上他父亲为他筹措的25块银圆,与朋友从西安启程赴上海,转道到广州,关志道就改名关麟征了。15年后,关麟征的名字,响彻了抗日战场,成为著名的"关铁拳"。
1924年春,在上海环龙路1号,毛泽东负责接待各地前来报考黄埔军校的学生的复试工作。上海地区包括湖南,他对湖南老乡没有照顾。郭一予撰写的《关于黄埔军校的片断回忆》介绍:"来上海复试的18名湖南考生,只取了8名。毛泽东的国文基础十分扎实,因此,经他眼里筛选过的文章十分出色。""黄埔三杰"之一的蒋先云,1921年10月与毛泽东在衡阳结识,并由毛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19年蒋刚满19岁,领导了衡阳的"五四"运动,并任湖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蒋先云身材魁梧,才华出众。南下广州前,长沙、衡阳等地贴满水口山矿警军营部的通缉令:"通缉水口山矿聚众闹事者蒋先云,凡拿获解部者,赏洋一千元;来部引导,因而拿获者,赏洋五百元。"蒋先云由党组织安排,他告别正在热恋中的堂妹,来到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3月29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人头攒动,1200余名报考者在这里进行总复试。先考国文,一道作文题曰《论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道》。蒋先云乃才子,又是共产党员,对这道作文题,他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地就写出了一篇妙文华章,而且是第一个交卷。蒋先云是湖南省立第三师范优等生,早在上国民小学时,作文就超群出众。一次,老师让用"月"字造句联对,蒋先云造的是:"残月西斜,凄洒人间;日出东升,大地红遍。"老师当即批道:"表于景,寓理于景,含义深厚,超脱异常。"蒋先云曾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文书股长,从事工人运动时他就练出一副好口才,写文章文笔流畅,说理透彻。因此,蒋先云入学考试名列第一名是意料之中的事,可谓之金榜题名,头名状元矣!
成为国民党复兴社台柱的贺衷寒,湖南岳阳人,21岁被武汉学生会推选为代表赴苏俄考察,回国后在武昌一中教书,曾一度加入了恽代英开办的共存社,因意见不合而退出,后来到长沙创办平民通讯社,批评时政,提倡民主,主张革命。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共青团员之一。毛泽东的战友黄爱、庞人铨领导长沙工人斗争被湖南督军赵恒惕捕杀后,贺衷寒冒着生命危险,以极大的义愤撰写了《黄庞案之真相》,对赵大加抨击。赵恼羞成怒,把贺衷寒逮捕,关了3个多月。在狱中贺受尽折磨,几乎丧命。后经人保释出狱返回岳阳老家。其父劝他安心在家教书,不要在外面惹是生非。贺衷寒哪里听得进去,还是跑到武汉找董必武介绍去了上海,投考黄埔军校。当他到达上海轮船码头时,不料满载乘客的轮船刚离岸开往江中,直奔广州。贺衷寒立即雇了小舢板紧追该轮,幸被当时投考黄埔军校之一的船客伸手援助,他才得以攀登上船。贺向援助他的船客询问姓名,才知是胡宗南。后来在黄埔军校他俩情同手足,私交甚深。贺衷寒因胡宗南的一臂之力,没有误了考期,也称他机遇匪浅。后来贺虽飞黄腾达,但因得不到校长的信任,终究仕途暗淡;而矮个子胡宗南以浙江同乡的优势,后来成为举足轻重的"西北王"。安徽六安人许继慎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曾任省学联常委兼联络部长,因积极参加与领导了反对三届安徽省议会贿选,及驱逐皖系省长李兆珍等一系列学生运动,1923年秋遭到反动当局的通缉,被迫逃亡上海。1924年春,他又毅然南下广州投考了黄埔军校,后来成为红1军军长。他是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
如果说,黄埔军校仅仅招收知识青年,那就错了。为了革命,当时许多身为要职的军官,也想投考黄埔军校。如著名的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比起蒋先云、贺衷寒等人,才学与胆识均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15岁就考入了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的青年,19岁又进了烟台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军事。1921年他在上海结识了陈独秀,同年8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初,李之龙任中共汉口地委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后,奉命调到广州担任苏联顾问团团长鲍罗廷的英文翻译兼秘书。当时他年过27岁,比起宋希濂、胡宗南,可称得上是老大哥了。李之龙强烈要求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后来党组织安排他一边当学生,一边仍兼任鲍罗廷授课时的翻译。他是黄埔一期学生中年龄偏大的一位。不过,在履历表上,他填的是25岁,实际上李之龙生于1897年12月。1928年2月8日,驻广州国民党海军第4舰队司令陈策以"策动海军叛乱"罪名,将李之龙判处死刑,鲜血洒在广州黄花岗,时年31岁。李之龙死于非命,惜之深矣!
在黄埔考生中,以范汉杰的资历最深。1924年投考黄埔军校前,曾任江平舰舰长,桂军刘震寰的中校参谋,作战课长,第6路军司令。他宁肯丢掉司令这顶乌纱帽,甘入黄埔当学生。毕业后,再从少尉排长干起,实乃黄埔学生中绝无仅有之人物!1947年范汉杰官至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虽兵败被俘,一生中传奇经历也颇耐人寻味,暂且不表,留到以后再述。
当然,黄埔学生中,也不乏有识之士的大学生,如侯镜如入黄埔前,曾就读于河南大学理科;宣侠父受党的指派入黄埔军校前,已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水产专业;孙元良是由李大钊遴选到广州考入黄埔,入黄埔前在北京国立法政大学修政治专业;周逸群是黄埔二期毕业,进黄埔前,曾毕业于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政治经济系,入黄埔时,写下诗句:"废书学剑走羊城,只为黎元苦匪兵。斩伐相争廿四史,岂无白刃可忘秦?";伍中豪曾毕业于北京大学,可见当时"要革命的到黄埔去!"的口号是多么深入人心!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成为热血爱国青年志士的一种追求与理想。当然也有"走后门"入学的。俞济时18岁时在奉化城里一家米店当学徒,后经族叔俞飞鹏介绍,考入黄埔一期,族叔就是黄埔军校军需处处长,又是蒋介石的同乡。俞济时以后飞黄腾达,逾格提携,官至国民党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蒋介石的侍卫长,赴台后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办公室主任,权倾一时。
广州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各地热血青年争相南下,报考黄埔军校,一时成为 时尚 。中共中央为了支持办好黄埔军校,分别于1925年11月1日发出第60号通告,1926年10月又发出第22号通告。通告要求:各地党团组织选送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左派青年投考黄埔军校,强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李大钊还亲自推荐李运昌(四期)、周仲英(六期)投考黄埔军校。毛泽东在上海闸北香山路三曾里中共中央机关内亲自主持考生的复试工作。湖南省的何叔衡、陕西的于右任为选拔优秀青年入黄埔军校,不遗余力。从1924年春至1926年底,邓文仪、黄维、李仙洲、周士第、廖运泽、彭干臣、王叔铭、阎揆要、袁仲贤、张镇、曾扩情、左权、邱清泉、廖昂、卢德铭、覃异之、余洒度、郑介民、周逸群、常乾坤、戴安澜、方先觉、康泽、毛人凤、王耀武、曹广化、段德昌、郭化若、李弥、吴起舞、李运昌、林伟俦、李天柱、刘志丹、倪志亮、唐生明、唐天际、文强、伍中豪、肖芳、谢晋元、严明、张灵甫、赵尚志、郭汝瑰、廖运周、莫文骅、邱行湘、宋时轮、陶铸、许光达、张平化、郑庭笈、赵一曼、陈伯钧、程子华、戴笠、廖耀湘、罗瑞卿、宋绮云、王诤等人,陆续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55年
张骞1876入了什么幕府
张謇[jiǎn]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69年科举考中秀才,1874年(即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来通州的(今南通市)知州孙云锦。 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1880年(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 1884年(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 张謇
长庆病故,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编辑本段生平细述
早年求学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 张謇
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张謇4岁时启蒙,5岁入塾,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聪慧过人,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老家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膳宿其家。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耐指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同治七年(1868年)16岁时,由于祖上是三代没有功名的冷籍,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县人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考上了中秀才。 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 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 ,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1894 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4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做闹特地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昌胡配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自1868年中秀才以来,张謇已经在入仕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与荒诞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中状元的这一天,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当天的日记中几乎没有兴奋之情。喜讯传到家乡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这似乎预示着他终将与仕途无缘。 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随军幕僚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光绪六年(1880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借机发动侵略战争。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流”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光绪十年(1884年)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则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回归故里,继续攻读应试。
蟾宫折桂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 从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謇就有了提携之意,特别是“期许甚至”、“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更说明了提携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试时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謇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又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张謇奉父命再次进京参加礼部恩科会试。二月,礼部会试,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熟师改第十”;四月二十四日殿试时翁同龢命收卷官坐候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后,竭力加以拔擢。翁同龢不但做了其他阅卷大臣的工作,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还在光绪帝引见时,特地介绍说: “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张謇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兴办实业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侵犯,由于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通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底,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 张謇(前排右三)与暨南学生合影
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计以张謇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另加劝集资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张謇还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母亲金氏,原籍东台。清末明初他在母亲的故里东台也举办过不少企事业,对东台的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于民国8年(1919年),在东台独资创办一所师范学校,取名“母里师范”。校址在台城东郊王家舍,建有校舍百余间。其创办的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旧址至今保留在东台市玉带桥边。 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在东台县境曾和他的哥哥张謇 (号退庵)共同办过大赉(民国6年设于角斜)、大丰(民国7年设于西团)、通遂(民国8年设于沈灶)、中孚(又称通济,民国8年设于潘家 )等5所公司。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 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民国3年(1914年)张謇还以他任两淮盐政使的俸金,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民国8年张謇还将上海人招股筹建的东台荣泰电气公司承购下来,改名为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金,添置机件,于当年秋开始发电,解决了大街与一些用户照明的困难。光绪30年(190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开泰-东-盐班,每日对开一次,循运盐河由泰州至东台,再由东台循串场河至盐城。后来在东台设有分公司,沿线集镇均设有轮船站,代办货运、客运,发展了东台与各邻县的水上交通运输。
黄金时代
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不存在了。1901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20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20.75万两。1904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原来闪躲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万”。就连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这是一个天赐良机,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据《南通县图志》记载,1920年,唐闸人口近万户,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万多枚,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不过,张謇作为掌舵人即便在盛极之时也不是没有警觉,他曾发出过这样的通告:“营业之道,先求稳固,能稳固,即不致失败,即失败亦有边际,企业者不可不知也。大凡失败必在轰轰烈烈之时;今吾通实业正在此时机。唯望吾实业诸君居安思危,持盈保泰;更须坚定守分,此鄙人所希望于诸君者,在长久之道也。”
与政治共舞
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像这样一个中国早期商业经济领域教父级的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在政治上发言,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并且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政治立场的迅速转变为他引来争议:是否有政治投机之嫌?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时候,张謇对于国家的关心已经从效忠君王转移到对市场稳定的维护上来了。 但很快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革命成为一种时尚。张謇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一旦看到趋势无法逆转,他务实的一面就出来了。 他务实的态度就是:顺应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第一,和孙中山见面,应孙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第二,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 今天的历史教科书倾向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来概括孙中山的立场,但在当时的商人眼中,孙中山却未必完全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中带有部分公有制和共产主义色彩。很多年以后,张謇之孙、出任过南通副市长的张绪武翻看祖父的日记,发现里面记述了他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一次会面,对于孙中山,张謇的评价是四个字:不知崖畔。“ 崖”即“边际”。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他觉得孙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和浪漫,他不知道建设比革命更加困难,以为一革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政令都不能出南京,军饷都发不出来。” 用张绪武的话说,孙中山某种程度上的确有些空想的味道。但张謇是一个务实之人,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很难长久维持。“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现实人物袁世凯合作。 ”张绪武说。 于是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袁世凯将宣统帝逼下帝位时所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就是张謇草拟的。孙中山履行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国内政治似乎出现了升平景象,工商业开始复苏。张謇以为他所追求的统一与秩序指日可待,就返回南通经营企业,力行地方自治。 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但不久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张謇曾经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穿戴衮冕祀天等行为将会诱发新的动乱。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时,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
危机终于来临
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晚清状元、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中国士大夫阶层一向耻于经商,张謇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艰难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商业活动处处受到牵制。 大生驻沪事务所的前身是大生沪账房,后来几乎成了整个大生系统的神经中枢、金融调剂中心。大生鼎盛之时,上海等地的银行、钱庄争相给大生上海事务所提供贷款,加上宁绍帮和镇扬帮竞争激烈,他们不怕大生借,只怕大生不来借。那时,大生在银钱业眼里,简直就是香饽饽、摇钱树。大生掌握的现金最多时有两三千万,能透支的款项在五六百万之间。有熟悉当年金融行情的人说,“中国人不以存款方式,而以贷款方式借钱与外商银行的,只有大生一家。”由于借贷便利,大生进入了快速扩张期。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1921年,大生对外负债已经400万两,危机开始出现。张謇本来想在来年举办地方自治第 25年报告会,全面展示南通地方自治的成绩,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他常引为骄傲、赖以保障南通的许多水利工程摧毁。1922年,在北京、上海报纸举办的成功人物民意测验中,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张謇得票数最高,他走到了一生的顶峰,这一年正好是他70大寿。也正是这一年,持续走红的市场突然走黑,棉贵纱贱,向来赢利的大生一厂亏损39 万多两,二厂亏损31万多两。1922年成为大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金时代戛然而止,且一去不返。 无奈之下,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但等到1924年,日本的资金始终没有盼来,张謇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也不成,大生此时已债台高筑,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对于股东的责难,古稀之年的张謇同样有一肚子怨言,大生即将搁浅时,他在给股东的宣言书中表示,大生一、二两厂的股本只有369万两,而纱锭的市值在900万两以上。27年来大生仅官利就付出了1348万多两,股东所得已数倍于投资。即使大生彻底失败,他也无愧于股东。如果不是为地方自治,不是为教育、慈善、公益,对专制朝廷的高官厚禄尚且不动心,哪里会低声下气为人牛马?自己70多岁了,为人牛马30年,也可以结束了。他欠大生的债务,可以从股息和退隐费中分年偿还。股东对此不满,股东会不欢而散。 张謇曾说过,他“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凭自己良心做去”,事实上,当时的政府对企业家行为也基本不闻不问。一个典型的例子,张謇的失败很大程度是因1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导致他的事业全面崩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他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巧合的是,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初也发生过一次经济恐慌,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8个字,“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大生投资扩张过多,用张謇自己的话说就是“本小事大”、“急进务广”,他建学堂、开交通、造公园、兴水利、办慈善……到他去世前,大生一厂仅为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以往来名义被其他企业占用的也接近这个数字,三项合计超过了全部营运资本的45% 。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严重拖累了大生。 1926年,张謇辞世,在他临死之前,仍未看到大生危局的转机。
教育为民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09年,张謇创办邮
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解放后,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 1958年,交通部决定在上海恢复上海航务学院建制,随委托上海海运局负责教室校舍等基础设施筹建工作。1959年9月5日,学校正式开学,并命名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前身是南京师范高等学校,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张謇是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与近代南通大学有着同源血脉关系的高校还有: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后并入扬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等。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部分系科迁入扬州成立扬州师范学院)及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 张謇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文革墓毁
长庆病故,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编辑本段生平细述
早年求学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 张謇
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张謇4岁时启蒙,5岁入塾,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聪慧过人,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老家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膳宿其家。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耐指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同治七年(1868年)16岁时,由于祖上是三代没有功名的冷籍,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县人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考上了中秀才。 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 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 ,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1894 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4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做闹特地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昌胡配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自1868年中秀才以来,张謇已经在入仕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与荒诞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中状元的这一天,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当天的日记中几乎没有兴奋之情。喜讯传到家乡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这似乎预示着他终将与仕途无缘。 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随军幕僚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光绪六年(1880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借机发动侵略战争。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流”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光绪十年(1884年)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则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回归故里,继续攻读应试。
蟾宫折桂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 从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謇就有了提携之意,特别是“期许甚至”、“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更说明了提携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试时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謇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又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张謇奉父命再次进京参加礼部恩科会试。二月,礼部会试,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熟师改第十”;四月二十四日殿试时翁同龢命收卷官坐候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后,竭力加以拔擢。翁同龢不但做了其他阅卷大臣的工作,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还在光绪帝引见时,特地介绍说: “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张謇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兴办实业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侵犯,由于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通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底,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 张謇(前排右三)与暨南学生合影
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计以张謇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另加劝集资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张謇还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母亲金氏,原籍东台。清末明初他在母亲的故里东台也举办过不少企事业,对东台的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于民国8年(1919年),在东台独资创办一所师范学校,取名“母里师范”。校址在台城东郊王家舍,建有校舍百余间。其创办的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旧址至今保留在东台市玉带桥边。 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在东台县境曾和他的哥哥张謇 (号退庵)共同办过大赉(民国6年设于角斜)、大丰(民国7年设于西团)、通遂(民国8年设于沈灶)、中孚(又称通济,民国8年设于潘家 )等5所公司。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 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民国3年(1914年)张謇还以他任两淮盐政使的俸金,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民国8年张謇还将上海人招股筹建的东台荣泰电气公司承购下来,改名为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金,添置机件,于当年秋开始发电,解决了大街与一些用户照明的困难。光绪30年(190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开泰-东-盐班,每日对开一次,循运盐河由泰州至东台,再由东台循串场河至盐城。后来在东台设有分公司,沿线集镇均设有轮船站,代办货运、客运,发展了东台与各邻县的水上交通运输。
黄金时代
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不存在了。1901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20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20.75万两。1904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原来闪躲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万”。就连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这是一个天赐良机,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据《南通县图志》记载,1920年,唐闸人口近万户,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万多枚,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不过,张謇作为掌舵人即便在盛极之时也不是没有警觉,他曾发出过这样的通告:“营业之道,先求稳固,能稳固,即不致失败,即失败亦有边际,企业者不可不知也。大凡失败必在轰轰烈烈之时;今吾通实业正在此时机。唯望吾实业诸君居安思危,持盈保泰;更须坚定守分,此鄙人所希望于诸君者,在长久之道也。”
与政治共舞
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像这样一个中国早期商业经济领域教父级的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在政治上发言,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并且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政治立场的迅速转变为他引来争议:是否有政治投机之嫌?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时候,张謇对于国家的关心已经从效忠君王转移到对市场稳定的维护上来了。 但很快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革命成为一种时尚。张謇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一旦看到趋势无法逆转,他务实的一面就出来了。 他务实的态度就是:顺应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第一,和孙中山见面,应孙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第二,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 今天的历史教科书倾向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来概括孙中山的立场,但在当时的商人眼中,孙中山却未必完全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中带有部分公有制和共产主义色彩。很多年以后,张謇之孙、出任过南通副市长的张绪武翻看祖父的日记,发现里面记述了他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一次会面,对于孙中山,张謇的评价是四个字:不知崖畔。“ 崖”即“边际”。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他觉得孙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和浪漫,他不知道建设比革命更加困难,以为一革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政令都不能出南京,军饷都发不出来。” 用张绪武的话说,孙中山某种程度上的确有些空想的味道。但张謇是一个务实之人,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很难长久维持。“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现实人物袁世凯合作。 ”张绪武说。 于是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袁世凯将宣统帝逼下帝位时所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就是张謇草拟的。孙中山履行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国内政治似乎出现了升平景象,工商业开始复苏。张謇以为他所追求的统一与秩序指日可待,就返回南通经营企业,力行地方自治。 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但不久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张謇曾经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穿戴衮冕祀天等行为将会诱发新的动乱。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时,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
危机终于来临
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晚清状元、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中国士大夫阶层一向耻于经商,张謇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艰难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商业活动处处受到牵制。 大生驻沪事务所的前身是大生沪账房,后来几乎成了整个大生系统的神经中枢、金融调剂中心。大生鼎盛之时,上海等地的银行、钱庄争相给大生上海事务所提供贷款,加上宁绍帮和镇扬帮竞争激烈,他们不怕大生借,只怕大生不来借。那时,大生在银钱业眼里,简直就是香饽饽、摇钱树。大生掌握的现金最多时有两三千万,能透支的款项在五六百万之间。有熟悉当年金融行情的人说,“中国人不以存款方式,而以贷款方式借钱与外商银行的,只有大生一家。”由于借贷便利,大生进入了快速扩张期。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1921年,大生对外负债已经400万两,危机开始出现。张謇本来想在来年举办地方自治第 25年报告会,全面展示南通地方自治的成绩,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他常引为骄傲、赖以保障南通的许多水利工程摧毁。1922年,在北京、上海报纸举办的成功人物民意测验中,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张謇得票数最高,他走到了一生的顶峰,这一年正好是他70大寿。也正是这一年,持续走红的市场突然走黑,棉贵纱贱,向来赢利的大生一厂亏损39 万多两,二厂亏损31万多两。1922年成为大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金时代戛然而止,且一去不返。 无奈之下,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但等到1924年,日本的资金始终没有盼来,张謇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也不成,大生此时已债台高筑,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对于股东的责难,古稀之年的张謇同样有一肚子怨言,大生即将搁浅时,他在给股东的宣言书中表示,大生一、二两厂的股本只有369万两,而纱锭的市值在900万两以上。27年来大生仅官利就付出了1348万多两,股东所得已数倍于投资。即使大生彻底失败,他也无愧于股东。如果不是为地方自治,不是为教育、慈善、公益,对专制朝廷的高官厚禄尚且不动心,哪里会低声下气为人牛马?自己70多岁了,为人牛马30年,也可以结束了。他欠大生的债务,可以从股息和退隐费中分年偿还。股东对此不满,股东会不欢而散。 张謇曾说过,他“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凭自己良心做去”,事实上,当时的政府对企业家行为也基本不闻不问。一个典型的例子,张謇的失败很大程度是因1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导致他的事业全面崩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他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巧合的是,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初也发生过一次经济恐慌,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8个字,“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大生投资扩张过多,用张謇自己的话说就是“本小事大”、“急进务广”,他建学堂、开交通、造公园、兴水利、办慈善……到他去世前,大生一厂仅为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以往来名义被其他企业占用的也接近这个数字,三项合计超过了全部营运资本的45% 。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严重拖累了大生。 1926年,张謇辞世,在他临死之前,仍未看到大生危局的转机。
教育为民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09年,张謇创办邮
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解放后,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 1958年,交通部决定在上海恢复上海航务学院建制,随委托上海海运局负责教室校舍等基础设施筹建工作。1959年9月5日,学校正式开学,并命名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前身是南京师范高等学校,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张謇是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与近代南通大学有着同源血脉关系的高校还有: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后并入扬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等。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部分系科迁入扬州成立扬州师范学院)及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 张謇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文革墓毁
启东东阳在哪里?
启东:
启东市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东侧,三面环水,形似半岛,集黄金水道、黄金海岸、黄金大通道于一身,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也是江苏日出最早的地方。启东市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距浦东直线距离仅50多公里。全市陆地面积1208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万,下辖11个镇、1个乡以及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街道办事处。这里平原绿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光秀丽,被誉为“江海明珠”。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启东市连续三届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先后荣获全国科技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
海洋经济之乡
启东有闻名遐迩的启正吕四港。吕四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吕四渔港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拥有2000余种海产资源,海蜇、紫菜、文蛤、鲳鱼、黄鱼等水产品闻名海内外,海产品产量占江苏省总量的1/3,南通市的1/2。启东还是全国唯一的中华绒螯蟹苗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天然文蛤养殖基地。启东一手揽大江、一手拥沧海,江海风情旅游特色明显。地处长江、黄海、东海三水交汇处的圆陀角,是江苏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这里的海滩风光、海滨浴场、海滩自炊、海上踩文蛤,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特色项目。启东江风海韵的旅游特色可以形象地表述为:吸绿色大氧吧、观东方旭日升、跳海上迪斯科、听空中交响曲。
电动工具之乡
启东的电动工具行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崛起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启东在外经营电动工具人员4.5万人,每年交易额达150多亿元,约占全国电动工具市场交易总额的60%。全国电动工具协会秘书长张传富先生分析,启东天汾人经营的电动工具“全国二分天下有其一”。 启东从事电动工具生产的企业近200家,专业营销人员达源旁氏5万名,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年销售占全国总量的60%,电动工具专业市场被中国五金交电协会授予“中国电动工具第一城”的称号。
是建筑之乡
启东是江苏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建筑之乡”,建筑业历史悠久。上世纪二十年代,启东的陶桂林在上海开办馥记营造厂,承建了当时上海的最高建筑24层的国际饭店,由此掀开了启东建筑走南闯北的崭新篇章。如今,启东建筑铁军遍布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大中城市,并涉足10多个国家,十次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先后创出上海市“白玉兰”、江苏省“扬子杯”、北京市“长城杯”等省级名优工程280多项。
教育之乡
启东人杰地灵,基础教育全国有名,全省领先。全市拥有国家级示范高中1所,省重点学校8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1所。启东的普通高考成绩历年名列全省前茅,江苏省启东中学连续多年创造了1个班有20个左右的同学考取清华、北大的奇迹,在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创造了“十三金二银”的佳绩,占全省三分之二。 启东也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版画之乡”。启东版画院被誉为“中国版画第一院”。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气候
启东地处东经121°25’40〃至121°54’30〃,北纬31°41’06〃至32°16’19〃,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温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天气多变,秋季天高气爽,平均气压1016.5百帕,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1037.1mm,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高于35℃的日数为5天,最多日数为18天(1964年);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5m/s;年平均日照时数2073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22天。其中寅阳镇圆陀角是江苏最早看见日出的地方。
水文
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属沿海低平地区。微域地形略有起伏,西北向东南微倾,倒岸河为南北地貌的自然分野,河南高程(吴淞标高)3.6-4.6米,河北高程在5.1-6.1米,南北倾斜度约1/30000米。东西倾斜度约1/43500米。雹散常年地下水位1.2-1.6米。
地质地震
在自然地面下17米范围内主要有:填土层(或耕土层)其一般厚度为0.6-1.0米,土质松软。次层为粉层粘土,局部地段以粉质粘土夹粉土薄层为主,此层厚度2-4米不等,为一般建筑物基础较好的持力层,其下层为粉砂粘土互层,局部夹有粉细砂薄层,较均匀,由西向东以粉砂为主转为粉砂粘土互层为主,厚度逐渐加厚7.5-10.0米左右,其承载力较高,土层有一定厚度,且分布为稳定,再下层为粉细砂层。总的来说,启东的地基承载力一般在10-13T/m2,属滨江临海的冲击平原。 该地区结晶基底埋深较大,其岩性较软弱,具有柔性,难具备大震活动的岩石条件,新生代以来,坳陷作用占主导地位,表现了大规模的沉降运动,形成盆地和平原 ,地层可塑性大,破裂变形弱,由于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断裂,多为同沉积断裂,能量易释放而不易积聚 ,升降运行有明显振荡性,因此该地区不易孕育大震。从历史地震资料看,启东境内仅发生了3级左右的小地震。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启东市滨江沿海,物源丰富,历史上曾有“粮棉故里,东疆乐土”之说,故谓“启吾东疆”而得名。 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汉朝以前,这里还是江口海域;清代中叶前,长江口崇明北侧陆续涨出小沙洲,至清末连成一片。因成陆参差,因而今天的启东地域曾分属三个州县管辖。北部吕四地区,宋、元、明时属海门,后海门县撤销,划归通州。 北部吕四地区自明末起到1942年都归通州(南通县)管辖;中部原属海门厅(海门县);南部原属崇明县,称祟明外沙。1928年3月,崇明外沙从崇明县析出,设置启东县。1942年9月,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启东县与海门、崇明及通东地区地区合并为东南行署管辖区,属苏中四分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南行署区撤销,分设各县,1946年12月再并为东南行署辖区。 1949年1月,启东全境解放,恢复启东县建制,考虑到原启东县地域过于狭小,且南通县、海门县地域东西向过于漫长,不易管理,将原海门东部海东、二效等区、南通县东部吕四区并入启东县。1954年9月,又将海门县王鲍区等地12个乡并入启东县。同年12月,海门县通兴农场也划归启东县。1989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启东县,设启东市,市政府驻汇龙镇。
编辑本段沙地与移民
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从上游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到了喇叭形的宽阔江口,沉积下来,年复一年,就逐渐形成了一块又一块的沙洲。沙洲与沙洲、沙洲和大陆相连,大陆不断向外延伸,就逐渐形成广袤肥活的沙地。如今的南通就是大约在南北朝时候形成的沙洲。根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这块沙洲叫“湖逗洲”,后来“湖逗洲”和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连成一体。从海安青墩新石器遗址考古发现,沙地历史悠久。 启东是最年轻的沙地,是近200多年内由沙洲之间的泓道封淤而联并成陆的。启东这一带,古称“东胜瀛洲”。晋人王嘉《拾遗记》对启东一带洋面作了描述:“瀛洲,一名魂洲,亦曰环洲。东有渊洞,有鱼长千尺,色斑,鼻端有角,时鼓舞群戏。远视,水间有五彩云;近视,乃此鱼喷水为云,如庆云之丽,无以加也。”此文虽语出不经,但对启东成陆以前,沙屿不时出没于大海波涛之中,并有群鲸嬉戏,喷水若五彩云的景象,作了生动的描述,留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历史记载。另外,名著《浮生六记》对启东作了珍贵的记载。 据考,瀛洲的几经沧桑归根结底则是跟长江主泓道的几度变迁有直接关系的。唐时的瀛洲,是在今日南通市往东那条长15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的通吕水脊北侧,即古称东布洲的地方。故而吕四有“西连通泰,东及扶桑,北负沧海,南襟长江”之说。清朝嘉庆年间,长江主流重入南泓道,在南蒿枝港以北便涨出了吕复新沙,灶界沙,日照沙等几块沙洲,南部长江口上更出现了成群的江心沙洲。这些沙洲便是启东一带成陆的雏形。它们遍身堆积着层层叠叠的海贝和海藻的残骸,后来更长出了草莱萋萋的灌木,遂成绿洲。 启东历史上曾分属三个县管辖。南部为新涨的沙地,只有的一百二十年历史,史称“外沙”,1928年设县分治前隶属上海市崇明县;中部地区为“下沙”,在1941年前隶属海门;北部吕四一带,成陆时间最长,有千余年历史,在宋、元、明、清时归属海门,1942年前由南通县管辖。马相伯的《启东设治汇牍》对启东设县过程有着详细的记载。 在启东,北部吕四一带称为“北沙”,南部和中部地区叫“南沙”。“南沙”“北沙”语言迥异,习欲有别。南沙人讲的是启海方言,与海门话完全一致,和崇明话相似,跟上海话相近,同属吴语,而“北沙”人说的则是“吕四话”。 对于“南沙”居民的由来,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句容迁崇明,崇明搬启东。”据明正德《崇明县志》记载,崇明岛初涨时,人烟稀少。696年(唐万岁通天年),有黄、顾、董、施、陆、宋六姓在岛上“辟草垦土,易而为田”,人口大多来自江苏句容一带。1025年(宋天圣三年),崇明新涨一沙有姚、刘二姓来居,名姚刘沙。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三沙涨成,因“有鱼盐之利,民乐居焉。”句容人朱、陈、张三姓来此定居。清光绪以后,崇明岛东北江中相继涨出十来个大小不等的沙洲,于是外地特别是临过的崇明、海门居民便陆续迁来开沙垦荒,繁衍生息。这些沙上人,便是启东南部最早的居民,他们大多是崇明地主的佃户。由此可以推断“南沙”居民源于江南句容、迁自崇明的说法是极为可信的。然近代以来,“南沙”居民的主流大多是来自浙江嘉兴湖州一带。是太平天国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一路北迁的浙北江南人。就现在来看,长江口沙地的民俗文化和浙北也是极其相似的。 有意思的是,启东南部沙地的居民潜意识里还常以江南人自居,自己分明居住在江北,却还固守着江南的不少习欲。居然噱称外地人为“江北人”,把听不懂的话叫作“江北话”。这也正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南沙”居民源自江南。 至于启东北部吕四一带的“北沙”居民,更是由来已久的复杂移民。“北沙”是启东最早成熟的沙地,为长江入海口出涨的“东布洲”。唐朝时,吕四辟为盐场。根据史料记载,这里的早期居民为流放于“胡逗洲”上以“煮盐为业”的各地“流人”,当然也不乏从外洋漂来的各地渔民。其居民究竟源于何地,如今很难考证。但语言学家对于如今吕四话的研究,认为吕四话是古常州语。故将吕四话划为吴语毗邻片。从人类迁徙规律看,大凡人口流徙,总是与自然地理、行政命令、区别设置、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在吕四,民间曾有这样一种传说:明朝洪武八年八月十三日,吕四地区发生海啸,3万人淹死。于是朝廷下旨,从白卯(今常熟)抽杜、卢、季、周、毛、彭等姓,连同祖宗枯骨,举家迁往吕四,永不回原籍。因此,传说吕四地区本籍就有这么几个大姓,其余都为后来迁来的客籍户。
产业
纺织服装业
启东市是全国最早的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全市拥有纺织、服装企业百余家,拥有世界一流的喷气织机、剑杆织机、宽幅提花织机等先进纺织设备,宽幅提花布、人造毛皮、服装衬布、羊毛衫、针织内衣等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1亿美元。
机械电子
启东机电行业起步较早,技术管理和协作配套能力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加工制造体系。电动工具、防爆电器、化工阀门、混合器、高压油泵、变压器、智能电表等产品驰名中外。
医药化工
启东医药化工产品门类丰富,有化学药品、染料及其中间体、化学农药、合成树脂、食品添加剂、塑料助剂、化学试剂、涂料等。“盖天力”、“白加黑”是全国著名的医药品牌,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海洋渔业
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启东海洋捕捞业和海洋食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拥有大马力远洋渔轮近百艘,海洋食品加工企业200多家,鱼类、虾仁、紫菜、甲壳素等特色产品深加工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建筑业
启东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全国建筑劳务基地,拥有十万建筑铁军,建筑市场遍布上海、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远征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曾多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誉—鲁班奖。
编辑本段经济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74.9亿元,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139.9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15.5%。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12.2∶53.8∶34.0,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33996元和29115元。
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
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182.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1.27亿元,增长17.6%。
房地产开发业稳定发展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03亿元,比上年增长6.0%;施工面积186.7万平方米,增长22.8%;竣工面积5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商品房销售面积39.1万平方米,下降30.1%。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3%。
对外进出口贸易稳中求进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14.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2%。其中,出口11.79亿美元,增长75.7 %;进口2.76亿美元,增长159.4%。
招商引资项目质量提升
全市共新批外资项目34个,协议注册外资6.49亿美元,下降36.6%;经商务部确认的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83亿美元,下降12.4%。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8000人次,比上年增长11.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10亿元,增长12.3%;旅游外汇收入910万美元,增长15.3%。
财政主体税收全面增长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4.84亿元,比上年增长33.0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22亿元,增长32.9%。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负增长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94.98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3 %。年末户籍人口为111.41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4%,其中非农业人口22.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533人,出生率为6.75‰,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为101.7 :100 ;死亡人口8703人,死亡率为7.80‰,自然增长率为-1.05‰。
东阳:
东阳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9°16′,东经120°13′。总面积1739平方千米,总人口79.77万人(2005年)。 东阳市辖6个街道、11个镇、1个乡:吴宁街道、南市街道、白云街道、江北街道、城东街道、六石街道、巍山镇、虎鹿镇、歌山镇、佐村镇、东阳江镇、湖溪镇、马宅镇、千祥镇、南马镇、画水镇、横店镇、三单乡。市人民政府驻江北行政中心。
东阳历史悠久,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东阳风光(20张)二年)建县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中国恐龙之乡。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和浙江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东阳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北伐名将金佛庄、新闻先驱邵飘萍、科学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东阳县设东阳市。东阳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面积1739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日照200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351毫米。东阳江、东阳南江横贯全境。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801994人,其中:男性人口407020人,女性人口394974人。下辖11个镇,1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
东阳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隶属金华市,地理坐标为北纬29°16′,东阳夜景(13张)东经120°13′。总面积1739平方千米,总人口79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吴宁街道东街1号,邮编:322100。代码:330783。区号:0579。拼音:Dongyang Shi。 东阳市辖6个街道、11个镇、1个乡:吴宁街道、南市街道、白云街道、江北街道、城东街道、六石街道、巍山镇、虎鹿镇、歌山镇、佐村镇、东阳江镇、湖溪镇、马宅镇、千祥镇、南马镇、画水镇、横店镇、三单乡。 2000年,东阳市辖22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7530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吴宁镇 200754 上卢镇 19235 六石镇 31465 怀鲁镇 17328 李宅镇 13726 北江镇 27671 巍山镇 43000 虎鹿镇 26225 歌山镇 10219 佐村镇 9386 东阳江镇 13849 郭宅镇 13291 湖溪镇 23940 横店镇 82009 马宅镇 21595 三联镇 22073 千样镇 20128 防军镇 21356 南马镇 42805 大联镇 20266 黄田畈镇 29562 画溪镇 17456 宅口乡 4838 三单乡 9762 上村乡 6366 八达乡 4789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东阳的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铜、铀、莹石、钾长石、花岗石等20多种,可采储量很大,其中莹石2亿吨,钾长石1.5亿吨,花岗石l万立方米,铀矿是华东地区八大铀矿之一。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东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精 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1995年,东阳成为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2001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名列全国各县市第71位,2003年前移了22位,列第49位,2009年列第80位,2010列第59位。近年来,东阳市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稳定一产、主攻二产、兴办三产”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全面实施“主攻二产、兴工强市”经济发展战略,扬起了二次创业的风帆。2004年,该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了省级调研,2004年,该市成为“2004年度海内外公众最喜爱的中国城市”之一。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39元。
个人认为,启东的经济实力强点吧,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处于长三角地区,和上海隔江相望,并且崇启大桥也正在建,等建好了之后,启东将会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到时,启东的发展将会更好。
启东市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东侧,三面环水,形似半岛,集黄金水道、黄金海岸、黄金大通道于一身,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也是江苏日出最早的地方。启东市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距浦东直线距离仅50多公里。全市陆地面积1208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万,下辖11个镇、1个乡以及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街道办事处。这里平原绿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光秀丽,被誉为“江海明珠”。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启东市连续三届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先后荣获全国科技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
海洋经济之乡
启东有闻名遐迩的启正吕四港。吕四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吕四渔港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拥有2000余种海产资源,海蜇、紫菜、文蛤、鲳鱼、黄鱼等水产品闻名海内外,海产品产量占江苏省总量的1/3,南通市的1/2。启东还是全国唯一的中华绒螯蟹苗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天然文蛤养殖基地。启东一手揽大江、一手拥沧海,江海风情旅游特色明显。地处长江、黄海、东海三水交汇处的圆陀角,是江苏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这里的海滩风光、海滨浴场、海滩自炊、海上踩文蛤,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特色项目。启东江风海韵的旅游特色可以形象地表述为:吸绿色大氧吧、观东方旭日升、跳海上迪斯科、听空中交响曲。
电动工具之乡
启东的电动工具行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崛起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启东在外经营电动工具人员4.5万人,每年交易额达150多亿元,约占全国电动工具市场交易总额的60%。全国电动工具协会秘书长张传富先生分析,启东天汾人经营的电动工具“全国二分天下有其一”。 启东从事电动工具生产的企业近200家,专业营销人员达源旁氏5万名,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年销售占全国总量的60%,电动工具专业市场被中国五金交电协会授予“中国电动工具第一城”的称号。
是建筑之乡
启东是江苏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建筑之乡”,建筑业历史悠久。上世纪二十年代,启东的陶桂林在上海开办馥记营造厂,承建了当时上海的最高建筑24层的国际饭店,由此掀开了启东建筑走南闯北的崭新篇章。如今,启东建筑铁军遍布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大中城市,并涉足10多个国家,十次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先后创出上海市“白玉兰”、江苏省“扬子杯”、北京市“长城杯”等省级名优工程280多项。
教育之乡
启东人杰地灵,基础教育全国有名,全省领先。全市拥有国家级示范高中1所,省重点学校8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1所。启东的普通高考成绩历年名列全省前茅,江苏省启东中学连续多年创造了1个班有20个左右的同学考取清华、北大的奇迹,在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创造了“十三金二银”的佳绩,占全省三分之二。 启东也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版画之乡”。启东版画院被誉为“中国版画第一院”。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气候
启东地处东经121°25’40〃至121°54’30〃,北纬31°41’06〃至32°16’19〃,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温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天气多变,秋季天高气爽,平均气压1016.5百帕,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1037.1mm,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高于35℃的日数为5天,最多日数为18天(1964年);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5m/s;年平均日照时数2073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22天。其中寅阳镇圆陀角是江苏最早看见日出的地方。
水文
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属沿海低平地区。微域地形略有起伏,西北向东南微倾,倒岸河为南北地貌的自然分野,河南高程(吴淞标高)3.6-4.6米,河北高程在5.1-6.1米,南北倾斜度约1/30000米。东西倾斜度约1/43500米。雹散常年地下水位1.2-1.6米。
地质地震
在自然地面下17米范围内主要有:填土层(或耕土层)其一般厚度为0.6-1.0米,土质松软。次层为粉层粘土,局部地段以粉质粘土夹粉土薄层为主,此层厚度2-4米不等,为一般建筑物基础较好的持力层,其下层为粉砂粘土互层,局部夹有粉细砂薄层,较均匀,由西向东以粉砂为主转为粉砂粘土互层为主,厚度逐渐加厚7.5-10.0米左右,其承载力较高,土层有一定厚度,且分布为稳定,再下层为粉细砂层。总的来说,启东的地基承载力一般在10-13T/m2,属滨江临海的冲击平原。 该地区结晶基底埋深较大,其岩性较软弱,具有柔性,难具备大震活动的岩石条件,新生代以来,坳陷作用占主导地位,表现了大规模的沉降运动,形成盆地和平原 ,地层可塑性大,破裂变形弱,由于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断裂,多为同沉积断裂,能量易释放而不易积聚 ,升降运行有明显振荡性,因此该地区不易孕育大震。从历史地震资料看,启东境内仅发生了3级左右的小地震。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启东市滨江沿海,物源丰富,历史上曾有“粮棉故里,东疆乐土”之说,故谓“启吾东疆”而得名。 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汉朝以前,这里还是江口海域;清代中叶前,长江口崇明北侧陆续涨出小沙洲,至清末连成一片。因成陆参差,因而今天的启东地域曾分属三个州县管辖。北部吕四地区,宋、元、明时属海门,后海门县撤销,划归通州。 北部吕四地区自明末起到1942年都归通州(南通县)管辖;中部原属海门厅(海门县);南部原属崇明县,称祟明外沙。1928年3月,崇明外沙从崇明县析出,设置启东县。1942年9月,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启东县与海门、崇明及通东地区地区合并为东南行署管辖区,属苏中四分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南行署区撤销,分设各县,1946年12月再并为东南行署辖区。 1949年1月,启东全境解放,恢复启东县建制,考虑到原启东县地域过于狭小,且南通县、海门县地域东西向过于漫长,不易管理,将原海门东部海东、二效等区、南通县东部吕四区并入启东县。1954年9月,又将海门县王鲍区等地12个乡并入启东县。同年12月,海门县通兴农场也划归启东县。1989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启东县,设启东市,市政府驻汇龙镇。
编辑本段沙地与移民
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从上游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到了喇叭形的宽阔江口,沉积下来,年复一年,就逐渐形成了一块又一块的沙洲。沙洲与沙洲、沙洲和大陆相连,大陆不断向外延伸,就逐渐形成广袤肥活的沙地。如今的南通就是大约在南北朝时候形成的沙洲。根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这块沙洲叫“湖逗洲”,后来“湖逗洲”和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连成一体。从海安青墩新石器遗址考古发现,沙地历史悠久。 启东是最年轻的沙地,是近200多年内由沙洲之间的泓道封淤而联并成陆的。启东这一带,古称“东胜瀛洲”。晋人王嘉《拾遗记》对启东一带洋面作了描述:“瀛洲,一名魂洲,亦曰环洲。东有渊洞,有鱼长千尺,色斑,鼻端有角,时鼓舞群戏。远视,水间有五彩云;近视,乃此鱼喷水为云,如庆云之丽,无以加也。”此文虽语出不经,但对启东成陆以前,沙屿不时出没于大海波涛之中,并有群鲸嬉戏,喷水若五彩云的景象,作了生动的描述,留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历史记载。另外,名著《浮生六记》对启东作了珍贵的记载。 据考,瀛洲的几经沧桑归根结底则是跟长江主泓道的几度变迁有直接关系的。唐时的瀛洲,是在今日南通市往东那条长15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的通吕水脊北侧,即古称东布洲的地方。故而吕四有“西连通泰,东及扶桑,北负沧海,南襟长江”之说。清朝嘉庆年间,长江主流重入南泓道,在南蒿枝港以北便涨出了吕复新沙,灶界沙,日照沙等几块沙洲,南部长江口上更出现了成群的江心沙洲。这些沙洲便是启东一带成陆的雏形。它们遍身堆积着层层叠叠的海贝和海藻的残骸,后来更长出了草莱萋萋的灌木,遂成绿洲。 启东历史上曾分属三个县管辖。南部为新涨的沙地,只有的一百二十年历史,史称“外沙”,1928年设县分治前隶属上海市崇明县;中部地区为“下沙”,在1941年前隶属海门;北部吕四一带,成陆时间最长,有千余年历史,在宋、元、明、清时归属海门,1942年前由南通县管辖。马相伯的《启东设治汇牍》对启东设县过程有着详细的记载。 在启东,北部吕四一带称为“北沙”,南部和中部地区叫“南沙”。“南沙”“北沙”语言迥异,习欲有别。南沙人讲的是启海方言,与海门话完全一致,和崇明话相似,跟上海话相近,同属吴语,而“北沙”人说的则是“吕四话”。 对于“南沙”居民的由来,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句容迁崇明,崇明搬启东。”据明正德《崇明县志》记载,崇明岛初涨时,人烟稀少。696年(唐万岁通天年),有黄、顾、董、施、陆、宋六姓在岛上“辟草垦土,易而为田”,人口大多来自江苏句容一带。1025年(宋天圣三年),崇明新涨一沙有姚、刘二姓来居,名姚刘沙。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三沙涨成,因“有鱼盐之利,民乐居焉。”句容人朱、陈、张三姓来此定居。清光绪以后,崇明岛东北江中相继涨出十来个大小不等的沙洲,于是外地特别是临过的崇明、海门居民便陆续迁来开沙垦荒,繁衍生息。这些沙上人,便是启东南部最早的居民,他们大多是崇明地主的佃户。由此可以推断“南沙”居民源于江南句容、迁自崇明的说法是极为可信的。然近代以来,“南沙”居民的主流大多是来自浙江嘉兴湖州一带。是太平天国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一路北迁的浙北江南人。就现在来看,长江口沙地的民俗文化和浙北也是极其相似的。 有意思的是,启东南部沙地的居民潜意识里还常以江南人自居,自己分明居住在江北,却还固守着江南的不少习欲。居然噱称外地人为“江北人”,把听不懂的话叫作“江北话”。这也正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南沙”居民源自江南。 至于启东北部吕四一带的“北沙”居民,更是由来已久的复杂移民。“北沙”是启东最早成熟的沙地,为长江入海口出涨的“东布洲”。唐朝时,吕四辟为盐场。根据史料记载,这里的早期居民为流放于“胡逗洲”上以“煮盐为业”的各地“流人”,当然也不乏从外洋漂来的各地渔民。其居民究竟源于何地,如今很难考证。但语言学家对于如今吕四话的研究,认为吕四话是古常州语。故将吕四话划为吴语毗邻片。从人类迁徙规律看,大凡人口流徙,总是与自然地理、行政命令、区别设置、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在吕四,民间曾有这样一种传说:明朝洪武八年八月十三日,吕四地区发生海啸,3万人淹死。于是朝廷下旨,从白卯(今常熟)抽杜、卢、季、周、毛、彭等姓,连同祖宗枯骨,举家迁往吕四,永不回原籍。因此,传说吕四地区本籍就有这么几个大姓,其余都为后来迁来的客籍户。
产业
纺织服装业
启东市是全国最早的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全市拥有纺织、服装企业百余家,拥有世界一流的喷气织机、剑杆织机、宽幅提花织机等先进纺织设备,宽幅提花布、人造毛皮、服装衬布、羊毛衫、针织内衣等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1亿美元。
机械电子
启东机电行业起步较早,技术管理和协作配套能力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加工制造体系。电动工具、防爆电器、化工阀门、混合器、高压油泵、变压器、智能电表等产品驰名中外。
医药化工
启东医药化工产品门类丰富,有化学药品、染料及其中间体、化学农药、合成树脂、食品添加剂、塑料助剂、化学试剂、涂料等。“盖天力”、“白加黑”是全国著名的医药品牌,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海洋渔业
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启东海洋捕捞业和海洋食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拥有大马力远洋渔轮近百艘,海洋食品加工企业200多家,鱼类、虾仁、紫菜、甲壳素等特色产品深加工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建筑业
启东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全国建筑劳务基地,拥有十万建筑铁军,建筑市场遍布上海、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远征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曾多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誉—鲁班奖。
编辑本段经济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74.9亿元,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139.9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15.5%。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12.2∶53.8∶34.0,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33996元和29115元。
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
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182.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1.27亿元,增长17.6%。
房地产开发业稳定发展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03亿元,比上年增长6.0%;施工面积186.7万平方米,增长22.8%;竣工面积5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商品房销售面积39.1万平方米,下降30.1%。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3%。
对外进出口贸易稳中求进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14.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2%。其中,出口11.79亿美元,增长75.7 %;进口2.76亿美元,增长159.4%。
招商引资项目质量提升
全市共新批外资项目34个,协议注册外资6.49亿美元,下降36.6%;经商务部确认的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83亿美元,下降12.4%。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8000人次,比上年增长11.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10亿元,增长12.3%;旅游外汇收入910万美元,增长15.3%。
财政主体税收全面增长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4.84亿元,比上年增长33.0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22亿元,增长32.9%。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负增长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94.98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3 %。年末户籍人口为111.41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4%,其中非农业人口22.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533人,出生率为6.75‰,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为101.7 :100 ;死亡人口8703人,死亡率为7.80‰,自然增长率为-1.05‰。
东阳:
东阳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9°16′,东经120°13′。总面积1739平方千米,总人口79.77万人(2005年)。 东阳市辖6个街道、11个镇、1个乡:吴宁街道、南市街道、白云街道、江北街道、城东街道、六石街道、巍山镇、虎鹿镇、歌山镇、佐村镇、东阳江镇、湖溪镇、马宅镇、千祥镇、南马镇、画水镇、横店镇、三单乡。市人民政府驻江北行政中心。
东阳历史悠久,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东阳风光(20张)二年)建县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中国恐龙之乡。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和浙江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东阳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北伐名将金佛庄、新闻先驱邵飘萍、科学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东阳县设东阳市。东阳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面积1739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日照200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351毫米。东阳江、东阳南江横贯全境。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801994人,其中:男性人口407020人,女性人口394974人。下辖11个镇,1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
东阳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隶属金华市,地理坐标为北纬29°16′,东阳夜景(13张)东经120°13′。总面积1739平方千米,总人口79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吴宁街道东街1号,邮编:322100。代码:330783。区号:0579。拼音:Dongyang Shi。 东阳市辖6个街道、11个镇、1个乡:吴宁街道、南市街道、白云街道、江北街道、城东街道、六石街道、巍山镇、虎鹿镇、歌山镇、佐村镇、东阳江镇、湖溪镇、马宅镇、千祥镇、南马镇、画水镇、横店镇、三单乡。 2000年,东阳市辖22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7530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吴宁镇 200754 上卢镇 19235 六石镇 31465 怀鲁镇 17328 李宅镇 13726 北江镇 27671 巍山镇 43000 虎鹿镇 26225 歌山镇 10219 佐村镇 9386 东阳江镇 13849 郭宅镇 13291 湖溪镇 23940 横店镇 82009 马宅镇 21595 三联镇 22073 千样镇 20128 防军镇 21356 南马镇 42805 大联镇 20266 黄田畈镇 29562 画溪镇 17456 宅口乡 4838 三单乡 9762 上村乡 6366 八达乡 4789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东阳的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铜、铀、莹石、钾长石、花岗石等20多种,可采储量很大,其中莹石2亿吨,钾长石1.5亿吨,花岗石l万立方米,铀矿是华东地区八大铀矿之一。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东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精 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1995年,东阳成为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2001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名列全国各县市第71位,2003年前移了22位,列第49位,2009年列第80位,2010列第59位。近年来,东阳市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稳定一产、主攻二产、兴办三产”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全面实施“主攻二产、兴工强市”经济发展战略,扬起了二次创业的风帆。2004年,该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了省级调研,2004年,该市成为“2004年度海内外公众最喜爱的中国城市”之一。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39元。
个人认为,启东的经济实力强点吧,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处于长三角地区,和上海隔江相望,并且崇启大桥也正在建,等建好了之后,启东将会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到时,启东的发展将会更好。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浙江水产学校并入哪里 张骞1876入了什么幕府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浙江水产学校并入哪里 张骞1876入了什么幕府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
上一篇:
测绘专科学校排名 全国十大铁路专科学校有哪些?
-
下一篇:
插花专科学校排名 宝冢歌剧团的剧团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