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学介绍> 校区地址

西北农林搬迁哪里 陈阿江出生于哪里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西北农林搬迁哪里 陈阿江出生于哪里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西北农林搬迁哪里 陈阿江出生于哪里,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自考本科官网 - ...

1、华东师范大学在哪个城市?2、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有哪些专业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是985还是211大学4、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在哪里?5、华东师范大学是985还是211大学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是985还是211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在哪个城市?

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市。

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闵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设有4个学部,30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3个实体研究院,2个管理型学院,1个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可授予21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5个本科专业。

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有哪些专业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专业如下:

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地理学、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中国哲学、世历史、动物学、运动人体科学、系统分析与集成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光学、物理化学、人文地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教育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哲学 、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位指桥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是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是985还是211大学

985。

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2年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

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学校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中扮名。

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并于2006年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扩展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可授予21种硕士专业学位,唯培猛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4个本科专业。

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

学校有教职工4,394人,其中专任教师2,352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969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8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247人。

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273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630人,硕士研究生15,305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527人。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和中山北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

参考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校情简介

百度百科-华东师范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在哪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闵行校区:闵行区东川路500号

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扩展资料

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路径,围绕"育人、文明、发展"责任使命,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工程。

截至2019年1月,学校有闵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设有3个学部,29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8个实体研究院,2个管理型学院,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362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080人,硕士研究生17304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280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是985还是211大学

是985也是211大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直属教育部。是由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家重点大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法国高师集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与世界各地2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学术合作和交流协议。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是985还是211大学?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是985也是211大学,还是双一流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强基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是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211工程介绍:

211工程(Project 211或者211 Project)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3年8月25日,“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了《“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2016年06月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211学校名单:

军事系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华南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

西南地区: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西北地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

华中地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

东北地区: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北地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太原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华东地区: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福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大学

985工程介绍:

985工程(Project 985),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共9所(即:九校联盟),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批建设的“985工程”高校总计39所。

2016年06月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985学校名单:

全国985大学共有39所,其中一期名单共有34所大学,二期名单共有5所大学。

第一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

第二期:中国农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双一流大学985、211大学

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7年04月自考00918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06.69KB 2019年10月自考10193商业摄影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554.5KB

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殷良弼是哪里人


殷良弼
殷良弼(1894—1982),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在教学思想上不受传统束缚,从国情出发采取各种方式,培养了不同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坚持“办好林业教育,必先办好林场”边学边干的方针。在从事教学之外,进行林产化学的研究,密切结合生产,致力于木材炭化、纤维、精油、油脂、药材及食用菌等林特等产品的制造与培养。在木材炭化方面,曾发明二重障壁制炭窑及烧制磨炭法。
中文名:殷良弼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市石塘镇
出生日期:1894
逝世日期:1982
职业:林学家、林业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科
代表作品:拱热式炭灶之制炭干试验
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
殷良弼,号梦赉,生于1894年11月1日。世居江苏省无锡市石塘镇,世代务农。家境清寒,童年随父耕耘,养蚕。自幼聪颖,一家省吃俭用,供他一人读书。1901年人私塾,1905年人小学。殷良弼目睹农村生产落后,深感农事艰辛,从小立志学习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技术。1912年考入苏州省立第二农校。1914年以同等学历考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科。1917年7月毕业,是我国高等林科第一期毕业生。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经学校推荐,被北洋政府教育部选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农学部林学科学习。殷良弼主攻林产化学和木材工艺,并研习森林工程、森林治水、森林艺术及森林生产等学科。1920年8月学成回国,即受聘回母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员。192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改为禅芦北京农业大学,殷良弼继续受聘任教员。1924年转聘到浙江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即浙江大学农学院前身)任教员。1925年,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出资创办福建省厦门集美农林学校,特聘请殷良弼任教授兼校长。殷良弼欣然就任,鼎力筹建,并亲自主持创办林场,开闽南农林教育之先声。1928年受浙江省建设厅之聘任该省第四林场场长。到任后,即亲赴浙东一带勘察山林,组织规划设计,指导建立苗圃、营造森林。1931年7月,殷良弼再度受聘回母校任教授,兼林场主任。“七·七”事变后平津6所大学奉命迁往内地。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安,合并成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殷良弼毅然离家,只身随校西迁,到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任教授。1938年由于国民政府对日寇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引起广大爱国师生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学潮迭起。国民政府竟以国防委员会的名义,解散西北联合大世贺学。农学院被强令迁往陕西省武功,与当地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组成立西北农学院。殷良弼受聘任教授。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在兰州市榆中县成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殷良弼被调任该校教授兼教务主任及森林科主任,负责教育行政管理职务。1945年抗战胜利,殷良弼搜袭派回到西北农学院任教授,兼农林试验总场副场长。国民党为纪念国民革命元老陈英士在江西成立的英士大学,于1947年迁至浙江省金华。殷良弼受聘任该校教授,兼森林系主任。1949年5月金华解放,殷良弼被任命为校务管理委员会委员,兼总务长和秘书长。当年7月殷良弼北上到华北大学农学院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北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殷良弼参加组建工作,并就任森林系系主任、教授。1950年,华北大学农学院原设在山西灵空山的森林专科学校,迁至河北省宛平县(今北京海淀区)北安河村的秀峰寺、飨堂,由北京农业大学接办,并增设林业干部训练班,殷良弼兼任森林专修科及林业干部训练班主任。1952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林学院筹备组,唐子奇任组长,殷良弼、范济洲任副组长。经教育部批准,于当年8月开始,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森林专修科和河北农学院森林系,正式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3年2月,平原农学院部分教师和干部,也被调整并入北京林学院。临时校址设在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村西北的大觉寺、普照寺、莲花寺、秀峰寺、飨堂等一带寺院。殷良弼是北京林学院第一任教务长、教授。1957年,北京林学院创办高等林业函授教育,殷良弼被任命为函授部主任,具体负责筹办,是为我国高等林业函授教育之始。殷良弼从1952年北京林学院成立后30年间,先后历任教务长、副教务长、函授部主任、系主任等职。殷良弼为林业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在我国林业教育发展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愧是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为林业教育事业奋斗一生
殷良弼从日本学成回国后,深感中国林业太落后,必须大力培养林业科学技术人才。他为自己选择了“育人”之路,从此和林业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6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是好几所农林院校的创办人之一,担负各种教育领导管理职务,长达50多年。而每任无不尽心竭力,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认真地把工作做好。殷良弼以谦虚谨慎、事必躬亲著称,许多有关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都是他亲笔起草的。订教育方案、聘师资、选基地、办林场、筹建各试验室等等,无不亲自动手带头干。1948年,台湾大学给殷良弼寄来路费,聘请他赴台任教。殷良弼虽已整装待发,但当他看到革命形势发展迅速,胜利指日可望,于是义无反顾地将路费退还,选择了迎接解放,投身革命之路。
殷良弼自从1949年7月到华北大学农学院之后,就加入了社会主义林业教育开拓者的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殷良弼参加将华北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3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组建北京农业大学的工作,眼见林业科学技术人才奇缺,合并后的森林系学生寥寥无几,四年级没有学生,三年级只有1名学生,二年级不过十来人。为了扩大和加速林业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他积极倡议并支持从其他各系动员部分学生转学森林系,使一年级学生增加到50人。这是史无前例的。1950年,殷良弼兼任森林专修科和林业干部训练班主任。该班地处北京西北山区,远离校本部20余公里,校舍简陋,办学条件很差,生活十分艰苦,而他经常不顾道路泥泞,风雨无阻,定期坚持步行上山上班。殷良弼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主张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切条件,采取各种方式,培养不同层次的林业科学技术人才。殷良弼不顾办学条件艰苦,上书林业部,建议将森林专修科列入林业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在大学本科招生落选的学生中招收专科生,从而正式开办了大学林业专科教育。殷良弼极力主张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多招生,条件不足则因陋就简,可以边办学、边建校。1952年中央决定成立独立的林学院,同年5月林业部开始组建筹备组,7月经高教部同意,正式成立北京林学院筹备组,殷良弼受命任筹备组副组长。这时他已年近花甲,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重新焕发青春。他四处奔波,选校址、筹建林场、选聘师资无不操心劳力,筹划备至,是北京林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北京林学院成立后,殷良弼就任第一任教务长。他亲手草拟了第一份《北京林学院暂行教务通则(草案)》及有关教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殷良弼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身体力行,一丝不苟,他竭诚拥护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在历次的教育改革中,都十分认真学习中央改革精神,积极参加改革,对稳定北京林学院的教学秩序、逐步深入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殷良弼业务基础扎实,学识渊博,为人谦虚谨慎,对工作从不挑拣,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别人往往难以开出的课程,他都能欣然承担,让他教什么课,他就教什么课。他先后开出的课程有:造林学、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学、森林工程学、木材学、木材工业、伐木运材及工程、理水防砂、造园学、林业史、林业法规管理、森林学、狩猎学、热带林业等14门之多。他治学严谨,对教学非常认真,每开出一门课,必先查阅大量资料,由于熟谙日、英两国文字,又懂法文,他经常阅读国外有关资料,以充实讲稿内容。为了讲求教学效果,他特别重视板书,以板书多、快、整齐而著称,有时甚至亲自刻蜡版,印发讲义给学生,以克服由于我国方言复杂造成的障碍。同时,他对实习、实验格外重视,总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都能参加实践。殷良弼的学者风度和黄牛精神,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办好林业教育必先办好林场
殷良弼认为林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张要办好林业教育,必先办好林场。1925年,他在任集美农林学校校长期间,亲自主持创办了天马山林场。继而,在浙江省任第四林场场长期间,他亲自调查了普陀山、宋六陵、会稽山、天台寺等一带山林,指导林场规划设计,组织培育苗木、营造森林,成效显著,并给林业学校学生实习积极提供方便。1931年,殷良弼在再度回母校——北平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任林场主任时,主持开垦了罗道庄北平大学农学院北门外荒地,建立苗圃,培养苗木;选择洋槐、国槐、榆树、油松、侧柏、检柏等适生树种,营造大片森林,成为平西的风景区,是为北京附近大面积营造人工林之首创。抗战期间,森林遭毁坏,现仅留下的北京阜城门外钓鱼台以西玉渊潭公园的大片洋槐林,就是殷良弼当年亲手营造起来的。他并不以此为足,还亲自奔走,争取到当时教育部的同意,将其所属大、中、小学的植树造林地——西山薛家山林场,委托北平大学农学院林场接管,经过整顿,兼作学生实习用地,成为全国提倡植树造林的楷模。继而,又增建了老山分场和南口分场,南口林场在居庸关下,土沙冲刷严重,经造林、挡风、保土,开华北保持水土之先声。殷良弼在垂暮之年回忆往事时说:“我经营北平大学农学院林场,前后有20余年,虽非我一手经办,然而,先后曾组织并参与设计、规划和整顿,尽心尽力,是我一生中较有成就的一项事业。”此后,他在西北联合大学、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及西北农学院等任职期间,除继续关心林场工作外,还主动参加陕南森林调查队,亲赴沔县(今勉县)的观音寺、黑河、汉水上游各地调查老林。1943年还带领人员赴陇南洮河、白龙江、西汉水流域,考查森林资源,并写出开发这一带森林资源的报告,上报重庆国民党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殷良弼对中央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十分拥护,并认真贯彻执行。1949年,殷良弼积极支持北京农业大学施行: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下农场,结合生产季节,干什么、学什么,边干、边学,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农耕实习。1950年为抵御帝国主义的封锁,林垦部决心自力更生,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橡胶林生产基地。为此组织林垦调查队进行勘察。殷良弼认为这不仅是对帝国主义斗争的需要,同时对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长专业才能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他亲自率领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及森林专修科师生100余人,南下广东、广西、海南岛参加林垦调查队工作,在两广万山中进行考察,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最后提出了开发的具体意见,为我国建立橡胶林基地作出贡献。北京林学院成立后,殷良弼为选定和筹建教学、科研基地,亲自奔走,在北京西山、妙峰山一带考察山林,在学校先后接管的北京海淀区秀峰寺、飨堂、杨家花园、九王坟、寨尔峪、金山寺、莲花寺、普照院、大觉寺等寺庙的房屋和山场,建立北京林学院试验林场的过程中,又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积极支持到东北林区选辟原始林实习基地。
林业科研必需重在实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殷良弼主张林业科学研究,必须结合林业生产的特点,研究课题要重在生产实用价值。殷良弼从事的科学研究,无一不是来自生产,又回到生产中去。殷良弼的研究工作大多是以利用林场或森林调查队为基地,进行科学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就能在各林场应用推广。密切结合实际,是他长期坚持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生产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他不追求研究大项目、大课题,而是注重小课题、实用题。所以,他的科学研究面很宽,不局限于一个方面。他主攻林产化学,曾致力于木材炭化方面的研究。抗日战争前,我国烧炭技术落后,难以烧制成可供炼金、银用的钢炭。殷良弼广泛收集并研究日本烧制各种炭的经验和技术,发明了“二重障壁制炭窑”解决了木材炭化的质量和产量,取得了显著成效。他还为商业单位研究烧制成功印刷镌版用磨炭。在林副特产的利用方面,他进行了很多项目的研究,如:早年在北京地区引种薄荷,并提炼薄荷油;利用棉花杆皮剥制纤维,制造纸浆;研究剥棕榈皮制造各种用具;利用核桃榨油等等。他还在西北老林区研究栽培药材和食用菌;在1958年大跃进中研究了提炼香精油技术等等,都取得了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不愧是林业科技战线上的一名实干家。
献身教育事业
殷良弼热爱林业教育事业,六十年如一日,为之呕心沥血,奋斗不息。他为祖国培养出的高级林业科学技术人才,遍布全国各林业岗位上。其中,有许多已成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或党政高级领导管理干部;还有不少是港、台及国外的专家学者。每当校友们回忆起过去,无不铭记殷良弼先生所付出的心血。寒暑冷暖六十载,姹紫嫣红千万枝。殷良弼一贯关心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热心参加林业科技界的学术活动。抗战前,殷良弼是中华农学会、中华林学会和中国植物学会的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殷良弼是中国林学会的发起人之一,被选为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还是北京市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长。1955年《林业科学》编委会成立,他被选任编委会委员;50年代成立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他被选任林业学组副主任委员。
殷良弼于1957年参加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北京林学院直属小组组长。
殷良弼的一生,谦虚谨慎,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不为名、不为利,对人满腔热情,对事业忠心耿耿,德高望重,深受人们尊敬和信赖。1959年被评为北京林学院先进工作者,1956年后相继被选为北京市海淀区第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受严重的冲击和迫害,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并亲身经历了十年辗转搬迁的磨难。但是,他始终坚信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对国家的事业更充满信心。他能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生病期间,仍然关心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坚强的毅力,坚持学习,并和亲友们共同探讨国事。1980年针对我国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曾联名向中央写信,提出宝贵的建议。1982年9月5日,他虽已卧床不起,仍坚持为中国林学会成立六十五周年纪念亲笔题词“绿化祖国”四个大字,把他的毕生夙愿留给后人。在临终前他眷恋着他一生为之奋斗过的地方——培养林业人材的摇篮,请求:“我死后,请将我的骨灰埋在妙峰山林场。”
1982年12月16日21时,殷良弼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88岁。
殷良弼先生简历
1894年11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14年,毕业于苏州省立第二农校。
191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科。
192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科。
1920年—1923年,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造林学教员。
1923年—1924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员。
1924年—1925年,任浙江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教员。
1925年—1928年,任福建省厦门集美农林学校校长、教授。
1928年—1931年,任浙江省天台第四林场场长。
1931年—1937年,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兼任林场主任。
1937年—1938年,任西北联合大学教授。
1938年—1939年,任西北农学院教授。
1939年—1946年,任兰州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和森林科主任。
1946年—1947年,任西北农学院教授,兼任农林总场副场长。
1947年—1949年,任浙江英十大学农学院教授,兼任森林系主任。
1949年—1952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任森林系系主任和森林专修科及林业干部训练班主任。
1952年—1978年,任北京林学院教授,先后兼任过教务长、副教务长、函授部主任,系主任。
1982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殷良弼先生主要论著
1殷良弼.拱热式炭灶之制炭干试验.中华农学会报,1921(24):34—41.
2殷良弼.中等林学大意.北京:中华书局,1923.
3殷良弼.林产制造学.北平大学农学院,1932.
4殷良弼.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北京农业大学,1950.
5殷良弼等.中国森林利用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60.
6殷良弼等.木材工业词典.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陈阿江出生于哪里


陈阿江
陈阿江,男,出生于1963年,1997年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
中文名:陈阿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3年
职业:应用社会学专业
毕业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代表作品:《次生焦虑》、《“癌症村”调查》
性别:男
个人简介
陈阿江,男,1963年生,江苏吴江人。1997年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4年在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工作;2004年至今在社会学系工作。2005-200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应用人类学研究所做访问研究,2008年8月-11月在日本爱知大学讲学。
社会任职
现任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苏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城乡社会学、移民研究、社会评价等领域的研究。
科研成果
目前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村民环境行为与农村面源污染研究——基于太湖、巢湖流域若干村庄的经验研究”等课题多项。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农业部、水利部、中国科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研究课题20余项。
主讲课程
讲授“中国社会研究”、“社会研究方法(Ⅱ)”、“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概论”、“环境社会学”和“项目社会学”等课程。
主要出版物
1.《环境社会学是什么——中外学者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主编)。
2.《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困境与出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一作者)。
3.《“癌症村”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作者)。
4.《次生焦虑——太湖流域誉粗水污染的社会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稻作方式的演变及其环境后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第一作者)
6.《健康风险视域中的健康风险》,《学海》,2017(1)。
7.《旅游村餐厨垃圾的就近处置与利用》,《鄱阳湖学刊》,20016(5)。(第一作者)
8.《复合共生农业的探索及其效果》,《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6(2)。
9.《返库移民的“黑户”岁月——以陆山庆闹镇水库伊北村返迁移民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第一作者)
10.《环境问题的技术呈现、社会建构与治理转向》,《社会学评论》,2016(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10)】
11.《未能随迁的乡土关系——锦镇搬迁对商贸活动影响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第一作者)
12.《农村环境治理:要卫生也要生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2-26。
13.《技术手段如何拓展环境社会学研究?》,《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14.《环境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人大复印全文转载《社会学》2016(3);《新华文摘(网络版)》2016(4)】
15.《“撤乡变村”后的环境问题及其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3)。
16.《弯腊以村为研究单位的癌症病因探究》,《学海》2015(4)。
17.《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4(5)。
18.《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19.《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填埋处理尚未过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0日A08版。
20.《走出垃圾焚烧发电的困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3月21日A08版。
21.《社会学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31(第一作者);
22.《“留”或“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比选研究》,《江海学刊》,2013(1)(第一作者);
23.《“癌症村”内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4.《游牧的“小农化”及其影响后果》,《学海》,2013(1)(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6)】;
25.《被“制作”的肺癌高发:基于社会学的考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第二作者);
26.《“内”“外”视角看“癌症村”》,《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2(6);
27.《巨变:中国环境60年》,《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8.《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8-3;
29.《农村垃圾处置: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3;
30.《“癌症-污染”发认知与风险应对——基于若干“癌症村”的经验研究》,《学海》,2011(3)(第一作者);
31.《村民是如何化解环境健康风险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第一作者);
32..“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与后果——环保与卯集皮革业发展之案例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第一作者);
33.《从环境问题看现代性困境》,《绿叶》,2010(8);
34.《生态自觉:引领环保的新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
35.《水污染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1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0(7)】;
36.《再论人水和谐————太湖淮河流域生态转型的契机与类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9(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1)】;
37.《治水新解——对历史上若干治水案例的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
38.《理性的困惑——环境视角中的企业行为判别》,《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39.《水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探索(访谈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40.《文本规范与实践规范的分离——太湖流域工业污染的一个解释框架》,《学海》,2008(4);
41.《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浙江学刊》,2008(4);
42.《论人水和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
43.《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07(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3)】;
44.《安置效果差异及其原因——L站与W站的移民安置类型比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45.ASocialIntegrationStudyofInvoluntaryMigration,ChineseSociology&Anthropology,Vol.38,No.3/Spring2006;
46.《非自愿移民的自愿安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库移民安置策略研究》,《学海》,2006(1);
47.《农业发展项目中的机构设置——以中国水产发展项目社会评价研究为例》,《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48.《非自_的移住者を自_的に移住させるには--市场__化の中国农村におけるダム建设移住_策の研究》(特集中国西部大开_)/陈,阿江:马场,节子(_):(中国21)(18)2004(3);
49.《劳动制度变迁与苏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5);
50.《范式视角下的项目社会评价》,《江苏社会科学》,2003(5);
51.《技术傻化的社会学阐述》,《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4);
52.《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学海》,200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3(3)】;
53.《西部农村发展铁三角》,《西部大开发》,2001(7);
54.《水库移民社会保障研究——T水电站S库区移民社会保障的个案分析》,《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55.《土地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学海》,200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2001(8)】;
56.《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0(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3)】;
57.《水域污染的社会学解释》,《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0(6)】;
58.《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推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59.《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60.《论农村技术进步的一般机制》,《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8(7)】;
61.《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7(3)】;
6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检讨与战略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7(5)】。
主要研究课题
1、国家社科基金“村民环境行为与农村面源污染研究——基于太湖、巢湖流域若干村庄的经验研究”(2012-);
2.国家社科基金“‘人—水’和谐机制研究——基于太湖、淮河流域的农村实地调查”(2007-2011)
3.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评估”(2015)
4.河南省移民办“河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信阳市部分)”(2014)
5.河南省移民办“河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洛阳市部分)”(2013)
6.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白鹤滩水电站社会影响与社会稳定研究”(2013-2015)
7.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评估研究”(2012)
8.中国科协“城镇化过程中的垃圾处理技术路线与组织方式研究”(2010-);
9.水利部移民开发局“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少数民族移民安置研究”(2009-);
10.江苏省社科基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学分析”(2004-2007);
11.内蒙古交通厅“世行贷款内蒙古贸易与交通项目少数民族发展监测评估”(2005-2009);
12.陕西省交通厅“世行贷款陕西东南公路项目社会评价研究”(2005);
13.TheWorldBank/EuropeUnion“SocialAssessmentfortheChangjiang/PealRiverWatershedRehabilitationproject”(长江/珠江水土保持项目社会评价)(2004);
14.山东临邑发展计划局“亚行贷款山东临邑垃圾项目社会评价及移民安置”(2004);
15.山东临邑发展计划局“亚行贷款山东德州昌源纸业污水治理项目社会评价研究”(2004);
16.内蒙古交通厅“世行贷款内蒙古公路项目社会评价”(2001)。
主要获奖成果
1.《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一个牧区的环境与社会变迁》,获2014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9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王婧,指导老师陈阿江)。
3.《高效生态农业的起源、发展及社会效益——湖北省潜江市“虾稻”综合种养技术调查》,第十五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作者2016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徐天宏,指导教师陈阿江)。
4.“社会研究方法”,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010);
5.“田野与书斋并重互动——社会学硕士培养创新模式”,河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10);
6.“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泛长三角地区的水问题及其出路”,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作者陈涛、黄莉、耿言虎等,指导教师:陈阿江);
7.“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论文奖(2007);
8.“‘土专家’的傻瓜技术及其效益”,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作者:陈涛,指导教师:陈阿江);
9.“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河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
10.“苏南发展中的劳动制度变迁”,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有哪些大学名气远远低于实力的?

我觉得我们燕山大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名气远远低于实力的例子。

我们学校以前是哈工大的一个学院,后来因为搬迁到了秦皇岛就慢慢从哈工大脱离了出来,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校,取名为燕山大学。

我觉得我们学校没有名气很大一部分是被这个名字给坑了,你看其他学校的名字要么是以所在城市名来命名,比如上海大学,要么是以自己的属性来命名,比如大连理工大学。

我们学行敬校的名字很文艺吧,但是从这个名字里我们能获取的信息基本上是0。所以我们这里的好多人都没听过这个学校,偶尔有一两个听过的也不知道这学校是干嘛的。

燕大没名气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不是985也不是211。现在的考生报志愿首先考虑985和211院校,不是这两者的学校基本上就不考虑了。

其实我们学校还档脊慎是挺不错的,建校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发展的还可以。有一些专业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我们学校的机械专业和材料专业在全国都是排的上名,算是特别顶级的了。这些专业的学生找工作完全都不愁。有些学的好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还可以提要求带家属呢。

我们学校有好多野态科研立项项目,也在不断的引进人才。车辆学院的燕翔车队在和其他大学的竞赛中总是能名列前茅,特别牛。

还有就是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也不算差,地处一个四线旅游城市,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校小的多,也就能把更多精力投放在研究上,学校也还能更好的发展。

虽然说我们不是985或者211,但是我们这两年一直在努力申请双一流大学的称号,总有一天我的燕山大学可以像那些名牌大学一样出名。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北农林搬迁哪里 陈阿江出生于哪里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北农林搬迁哪里 陈阿江出生于哪里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