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清华副校长办公室在哪里 北京体育大学怎么样啊?,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北京体育大学怎么样啊?
作为一名过完第一个学期的大一新生,终于可以回答啦,以下的内容仅供学科生(运人)参考。
北体有术科生学科生之分:纯文化考上来的是学科;有运动技能的是术科。本人是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上高三的时候就想来北体的这个专业,最主要的是对这门课非常感兴趣,然后分数线也没那么高,所以最终很顺利地来到了这里
对于学校条件呢,北体还是很有槽点的。在这里,有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一个拥挤的教学楼,一个高峰期找不着座位的食堂。而且,图书馆和教学楼都是在晚上十点左右关门,所以很多人说北体没有什么学习氛围也并非恶意,因为事实确实如此啊..希望学校在扩招的同时也努力保证一下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质量吧.. 我相信很多体大的学子都能列举出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
但是,毕竟,这又不是隔壁清北,在北京这样的条件也不错了,北体作为一所211大学,中国体育最高等学府,学校优秀的学生非常多,讲真,我身边不乏很多高考失利才来到这里的,既来之则安之,觉得不合适就回去复读嘛, 我来到这里的时候,确实也没有报多大期望,我只想着能尽力就好。但是体大却给了我惊喜。在这里你真的会发现体大的氛围就是与别的学校不一样,大家都是处处散发着活力、走路带风的年轻人。
学校体育资源丰富,就是在体育方面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都很厉害,你能想象到关于体育的一切这里都有,但也不是没人能敌,比如说清华在某些硬件和学术方面胜过我们。但是清华太难考啦,能考上清华也不会来问北体了…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或开玩笑或认真地去按照隔壁清北的标准严格要求我们的体大,也是说明了我们对体大未来的美好期望吧,至少我们体大并非无药可救,也希望北体的管理者们也能认识到这一点,继续造福每个体大学子…
学校里老师很好。不涉及老师人品,好老师坏老师哪里都有。我说的是因为很多学术性大学,老师本身也要做研究,所以经常会有老师沉迷自己的课题,教学一团糟这种,但我读的院系因为学术空间实在有限,老师对教学抓得就很严,学生下限会比较高一点,挂科很少。
说实话,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资源,有能力抢到更好的资源当然不用来这里将就,能力有限只能达到这里也没必要抱怨,多大的胃口吃多少饭,虽然学校管理偶尔会做很让人无语的决策,但是确实这个学校享受到了国内在体育教育方面最顶尖的资源。另外,作为一个跳板,这个学校从某种方面来说还是很合格的,在这里“卧薪尝胆”四年,也有很多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如果你想利用211的优势还有要来帝都上学的话 北体真的是相对而言最容易的了。
话说:北大清华出来的人,毕业之后都出国,只有很少一...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在拿到这组数据之前,北京大学教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北大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是不会向外公开也从来没有向外公开过的。
2002年4月5日,记者冒雨赶到了北京大学派出所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白纸:有事直接推门,不用敲门。进去之后,看到仅有的两个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交取表格、办理手续的人进进出出,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办公室负责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抽空说:”这段时间是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高峰期,北大学生申请出国留学被拒绝还是很少的,今年截止目前为止,出国留学的人肯定比去年还要多。其中大部分出国留学是自费的。”
清华大学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讳莫如深,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索要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复是: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不能随便向外界公布。但是来自新华社的数据表明: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长的势头。
据北大一些老师和学生说,北大文科出国的学生少一些,理工科毕业出国的学生就非常多了。比如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一直是出国比例比较高的的学科,如上文提到的,几乎全班学生都出国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在美国举行同学会也就很自然了。
在北大、清华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大二、大叁的时候不是去上基础课而是手里捧着新东方的”红宝书”准备”寄托”(GRE和托福)考试。
当记者走出北大校门时,碰见一群来自四川某中学度春假的中学生,尽管天上细雨靡靡,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在北大西门那座古香古色的门前留影。一个女孩子兴奋地对给她拍照的同学大声叮嘱,一定要把”北京大学”四个字拍进去,记者看见,他们的眼神中迸发着激动。
北大、清华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高高在上的圣坛,这里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但是一旦梦想实现,当他们真正迈进这座大门的时候,为什么他们的”寄托”目标就迅速变成了遥远的大洋彼岸的那些国家?难道这里仅仅是他们实现跳跃的一道龙门?
不回国的理由
为什么出国留学?学生们的理由充分得似乎无可辩驳,”国内技术水平低,试验设备差,研究环境不好。”
的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研究的环境确实无法和诸如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相比。
不过出去的学生大部分乐不思蜀又如何解释呢?
《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很多人在出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做好了不再回来的准备。
另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去的,而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国内的发展条件不好、体制不健全、国内的薪资待遇不高、国内的政策不够有吸引力……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上述理由的确成立。
如果按照个人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的确实现了个人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也正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我们才更需要一流的人才投入到社会各个行业中,以改善现状,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拥有全中国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设备,是国家最宠爱的两个孩子,但现在最宠爱的孩子尚不思回报国恩,我们又怎能对别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记得上次采访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叶朗教授时,他引用老子的话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为我们的根基在中国,鸟飞得再远再高,最终应该还是要飞回来。
三年十八个亿,收获了什么
从1999年起,为了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分叁年累计单独给北大、清华各拨款18个亿。18个亿,虽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资金可能还差得很远,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国家给了北大和清华18个亿,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这是一种额外的投入、是一种特别的预算。
按正常的拨款模式,北大、清华所得到的资金已经高于一般院校了,再加上这种政策倾斜,中国其他那些高校看来再急追慢赶,也无济于事,更遑论能够和北大、清华一争高下了。
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国家对北大、清华十分重视和关照,为了把北大、清华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惜厚此薄彼。
为什么?
因为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尤其是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18个亿和更多的投入之后,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一流的人才,尤其是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地出走,而且是急不可耐地出走。花越多的钱,师资力量越强,教学环境越好,也恰恰为他们出国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清华的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能在本科毕业时出去,就不要在本国读研究生。”在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直接出国的学生比例比研究生还要高很多。
”事实上,美国的留学政策、奖学金政策就是要中国本科生去读研究生。”新东方的出国留学专家、副校长徐小平在一次留学讲座上这样说。北大的一位教授也承认,之所以北大一些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美国这方面人才紧缺,因此这方面专业的学生申请赴美留学也比较容易一些。
即使是没有出国参加就业的学生,也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企。原因是一样的,因为外企,尤其是那些着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待遇要远远高于国内的企业。
于是一批批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前赴后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辛辛苦苦挖坑种树,施肥浇水,可是等到要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毫不费力地就把果实摘走了。
是国内真的没有这些人施展拳脚的环境和战场吗?
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政策,一样的体制,我们却同样看到了大批成功的人士、成功的企业在国内驰骋疆场。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些人才能够适应,而那些流失的人才却不能?相反的,尽管也有大批黄鹤一去不复返,找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土壤,但是又有多少黄鹤在异地他乡”鹤立鸡群”,作出一番丰功伟业了呢?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国内目前在吸引出国留学人才回国方面的确做得还很不够,国内的一些体制也的确还有待完善。但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政策、体制、环境也都是逐步发展、改进和完善的,为什么我们的一流人才没有耐心和信心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来呢?
叁年十八个亿的投入,这是北大、清华享受的特殊待遇,但是在高投入的同时,我们是否得到了高回报?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究竟在哪里?
7. 如何写校训作文
从上幼儿园时,我就是个懒惰的孩子。
不想起床,不想上学,甚至不想穿衣、吃饭。每当看到别人风风火火地赶去哪里时,我都会想:这么匆忙干什么呀?为什么不慢一点儿呢!小心跑得太快会摔跤。
这样不积极的想法纵容了我懒惰的坏毛病。当踏进小学时,公告栏上的校训让我眼睛一亮:“让教育上天入地,让师生顶天立地”。
从见到这条校训开始,我就给自己规定:“不懒惰,用心做”这两条“个人训”。每当我写作业写的不认真时,我就批评自己:“你这是怎么写的!刚给自己规定每一件事要用心去做,怎么又犯老毛病了?你这样还怎么‘顶天立地’呀!”;每当我在体育课上对待老师布置的运动作业懒得做时,我就会想:“你不是给自己规定过不懒惰吗?想要‘顶天立地’,就得付出努力!你这样怎么。
”
我不容自己再想下去,跑到屋外,认真的复习起广播操来。
总之,如果自己再懒的话,我会不纵容自己,直到“懒惰鬼”从我身上彻底地离开。
高考改革在迷雾中寻找方向的三十年(二)
高考反思
“全国那么大,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是‘西欧’水平,有伍宏粗的还停留在‘非洲’状况。10亿人民一个大纲,祖孙三代一本教材,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中国应该有多本教材,应该有很多种教育模式”
把上海高考的命题权从教育部拿过来,实现自主招生,这是我当(上海)教育局顾问时的“得意”之举。
上世纪60年代上海的高考曾经戴过“王老五”的帽子,录取线排在全国第五名(福建是全国高考状元),录取线似乎总排在全国后面,压力很大。其实,上海的情况跟人家的确有点不一样。入学率不一样,分数线就不一样。我们是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进大学,人家是高材生才能进大学。全国比的时候,不比百分比,只比录取线,这不合理。人家500多分才能录取,我们300多分就录取了,现在100多分也可以上专科了。人家是分母大,分子小,我们是分母小,分子大,要比,得先“通分”,这是学过算术的人都知道的。
由于落了个“王老五”的外号,有人就不断刺激大家去追逐高分。我很早就提出来:全国那么大,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是“西欧”水平,有的还停留在“非洲”状况。10亿人民一个大纲,祖孙三代一本教材,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中国应该有多本教材,应该有很多种教育模式。我提出,要多纲多本,即大纲有多种,教材有多种版本,允许地区与学校自己选择。不少国家的教育部都没有制订统一的大纲,但高考一样考,而且多数是学校自主招生,全国并没有什么录取线的统一要求,而我们是越搞越死。大纲如果一放宽,学生可以学习各种知识,面就宽了。各地教育也可办出地区特色,以适应不同的发展水平。我当时担任全国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就在会上提出了这样的理念,但有人反对。有人说,正因为中国这么大,所以要有一个统一的东西。同一个问题,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我坚持己见,认为正因为中国大,发展不平衡,不能搞划一主义。后来大家把意见折中了一下,提出“一纲多本”,即教育部制订统一大纲,在大纲指导下,可以编多种教材。
上海首先搞教材、课程改革。这涉及到一个问题:教材自己搞,高考还是全国命题,这个教材谁敢用?我就琢磨,要想办法把高考权要过来。有了这个指挥棒,上海的很多改革就可以很主动了。
当时,我就找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谈自己的想法:向教育部要高考权。分腔镇管副市长看了我几秒钟,大概在想,这家伙三天两头出鬼点子,然后说:“这太难了,历来没有过这种事情,教育部也不会同意的。”我说:“你答应,我就去要,我自己去要!”我连续找了他几次,后来他松口了:“你去要要看,教育部如果肯的话,我们就试试。”
我很高兴,心里想,我要的就是这句话。以后,我就一直留心着找机会。不久,教育部部长和分管高考的副部长到上海来视察,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对分管副市长说:“这几天部长在上海,我们去看绝弯他好吗?”他说:“好啊,你和我一起去。”
我们来到他们下榻的延安饭店,向部长汇报上海教育的情况。后来,我抓住机会,把话题往中心引:“现在高考,全国只有一张卷子。高考命题,历来都是众口难调,每年都有人评头论足。教育部何必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何不把权放下来,你们在上面监督,搞得好就表扬,搞不好就批评,就非常主动。”他们看了我两眼,说:“能行吗?”我说:“中国一个省比西方的一些国家都大。一个省的教育局长还招不来几个大学生?”他想了想说:“不行,要搞乱的。”我说:“你制定几条原则,搞几个统一的政策,题目叫下面搞,有什么不好?”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我慢慢跟他们磨。后来,部长说:“上海可以试试,其余的地方不放。”我等的就是这句话,马上接茬:“那好,我们上海自己搞。”我对一旁的副市长说:“市长,部长已经同意了。”副市长接着说:“教育部领导同意了,我们就试试吧。”
没想到,部长回北京就变卦了。当时,我正在外地出差。等我回来,局里的同志告诉我,他们都请示好几回了,部长改变主意不同意了,“要不,你再去一次北京,最后再争取一下。”我心里嘀咕,真是好事多磨。
快到春节了,我也顾不上过年,与市教委办的一个领导一起去北京。一到北京,我就去找相关人员打听。幸好我在部里呆过,朋友多,终于打听到实情。原来是管高考的司长在部长面前讲了很多负面的话。部长心里本来不是十分同意,一听他的话,于是就改变了主意。幸好,那个司长跟我也很熟,我就直接找他去了。一见面,我冲着他说:“××啊,你怎么反对我?”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把他说愣了,“什么事?我怎么会反对你呢?”“就是你捣蛋。”我一肚子意见,半真半假地发出来。
开过玩笑之后,我就讲了这件事情。他说:“唉,高考这事不好弄,你就不要弄了。还是全国统一吧!”我态度坚决,说:“这事,我已经想好了。明天上午,我向部长汇报。你参加,但不许讲话。部长什么态度就什么态度。这样可以吧?”他觉得部长不会答应,就卖个人情说:“好,我不讲。”第二天,我向部长汇报。汇报完了,部长抬头看着他,希望他表态,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这是个关键时刻,空气仿佛有点凝固。他坐在那里,接受我们期待的目光,憋了老半天,最终没有吭声。部长看他不吭声,就说:“这个事情本来是答应你们的,就是他不赞成。现在既然他不讲话,那你就去搞吧。”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既不要被他坚硬的外表所迷惑,更要避开它锋利的螯。
以后,那个司长到上海来的时候,我还跟他说起这件事,我笑着说:“真谢谢你啊,守信用,没有讲话。”他也回敬我:“我上你的当了。”
我把高考权拿了回来,为课程、教材的自主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接下来就是要改革高考办法,同时改革课程、教材。遗憾的是那时我离休了,接任的同志没有改革高考制度的想法,也没有听取我关于改革高考制度的构想,仅仅是自己组织命题,而一切办法照旧。我的想法是,上海学生少,初中毕业后分流,40%进中专、职校,60%的人进普通高中,毕业时只要会考及格,就可以上大学。不过,大学二年级时要再一次分流,一部分人上大学本科,一部分人上大专。大学实行宽进严出,改变“一试定终身”与“进大学难,出大学容易”的状况。离休以后,自己的理想就很难实现了。对此,我至今还觉得十分遗憾。不过总算课程教材的改革工作在上海展开了,“多纲多本”的主张也在全国实行了,这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另一件令我高兴的事是现在全国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越来越多,改革大潮势不可挡,建国后形成的一张试卷考遍天下苍生的局面已被全面冲破,千呼万唤的高考制度改革也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实行。
“订单式”教学:工作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工作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教学方法,是中侨学院通过一系列市场调研摸索出来的。潘日芳觉得,与其花钱请名校的教授来上课,还不如自己研发教材,教学生一些实用的技能。”
杉达学院的校长办公室,与普通教室的内部装饰大同小异。而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办公室,俨然是一个派头十足的老板办公室。杉达的董事长很少亲临学校开会,而中侨每周一董事长参加的会议却雷打不动。
作为一家由企业投资的民办高职院校,中侨是与杉达完全不同的一种私立大学的代表。它于1993年由两位教授创办,但由于缺乏资金,被迫于2002年由一家大型企业致达集团接手管理。
这一年正值《民办促进教育法》的颁布。政策上的推动,加上集团一下投入3亿元巨资,学院很快就发展起来。但无论从学校性质上还是管理体制上来说,中侨学院走了一条与杉达截然不同的道路。
中侨学院的院长潘日芳,在来到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之前,曾是杉达学院的副院长和华东理工大学的信息院院长,因此潘院长对于三种办学方式的异同,感触最为深刻。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学科
民办高校虽然发展速度惊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潘日芳就非常惋惜民办高职的地位:“第一类当然是清华、北大,第二类是一类学校,第三类是二类学校,第四类是专科学校,到第五类才是高职学校。高职学校里还分为公办和民办,而民办总是排在最最底层。”
“但实际上,高职类院校在国外的地位就不是这么低的。它只是另一种类型的学校。国外有些人上完大学,还会去读高职。我们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工作中需要什么技能,我们就教什么样的技能。”潘日芳说。
“工作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6. 求论文清华校训精神800字,初学写论文者水平
浅论清华校训 厚德载物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考验与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
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易学中是相通的,是奋斗与道德的结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鼓励我们积极向上的闪耀光辉,更是中华古代人学中怎样做人的基因。 《象传》是用一些具体的形象说明一个哲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什么样的天行健,自然界在不停的运动,人应该怎样做呢?君子以自强不息像天(自然)一样,始终在运动(拼搏),不能懈怠,不要怕失败,目标确立以后朝着目标英勇奋进。
始终坚持。地势坤,自然界的万物在大地身上,名山圣水也在大地身上,所有的一切都在大地身上,大地的负载量非常之重,能够包容万物。
这种性格用在人身上,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应该像大地一样,容纳万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
做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事业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积极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德都达到最高境界、做人做事应该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责任与义务。 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清华演讲,讲题就叫《君子》,用《周易》这两句关于“君子”的卦辞作发挥,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
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梁启超先生阐发“君子”之义后,更明确提出“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谁属?”殷殷勉励之情,溢于言表。 这次演讲后学校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作为校训,并刻制在当时的校徽上。
9. 写校训的作文
最近,我们学校不再用以前的校风和学风了,而是开始用新的校训:明德远志,乐学勤行。原来的校风是:自觉,勤奋,团结,进取;学风是:爱学,勤思,认真,刻苦。
现在,我得写一写新的校训的意思了。“明德”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远志”是有远大的志向;“乐学”是乐意学习,快快乐乐的学习;“勤行”是勤于行动,不是光嘴上而不行动的。
比起来,新的校训比较短,而且也开始注重品德了。原来的校风和学风注重学习,新的校训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品德了。
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去看望一位朋友。公交车上的位子都坐满了,我也坐在一个位子上。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座。后来还是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奶奶。看来大家没有助人为乐的品德。作文
的确,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成绩,也要有好的品德。所以,我觉得新的校训更好。
我喜欢新的校训,这新的校训有一种古诗的味道。胡校长曾经说过:“希望大家把我们的学校变成一座具有书香气息的学校!”我想,光看看校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才写的吧!作文
4. 以清华大学的校训,写一篇议论文
金秋时节,爸爸妈妈带我去参观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从公共汽车站下车之后,第一眼就看见了清华大学的正大门,上面刻着这所学校的名字,接着,我们上去台阶之后,就看见了清华大学的主楼,中间种着一片草丛,两旁又有两栋很高的楼,看整个样子,就有着一种非常雄伟的感觉,听妈妈说:“清华主楼,建于五十年代,现在是电机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系、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所在地。”妈妈还说:“爸爸年青的时候,就在清华大学主楼的自动化系学习过。”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心想:爸爸在这学习过,他一定非常自豪,我长大也要像爸爸一样在这里学习。
清华大学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正前方竖立着一块石碑,这个就是清华大学师生的校训,它要让学生们时时刻刻要严格要求自己,我看了之后,心里暗暗地竖起了大拇指。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景地,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换的林山,玲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两侧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境”,望着眼前的一切,我深深地陶醉了,心想:我小的时候一定要努力,长大才能努力成为一名清华学子。
清华大学呀!你真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好学校,我将时时刻刻把你追求和向往。
5. 以清华大学校训写一篇议论文的题目应该是什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校训”,至少在1917年9月就已明朗.当时出版的英文校报的封面上,据今考证是首次出现了大礼堂主席台上方的那个老校徽.在此之前清华学校的行政领导是否有立此校训的正式决策,存疑待考.有的老校友称此为“校箴”,说明存在“校训”为约定俗成的可能性. 《说文解字》中,解“训”为“说教也”.在《辞源》、《辞海》中,“训”的多种涵义都是由“说教”引申而来,作为动词,其基本涵义是“教诲”、“教导”,作为名词,它是指教诲、教导的话语.另外,在旧的教育词汇中有“训育”、“训导”等,都是针对学生品行而言的.因此,我们理解“校训”就是学校在育人方面,在人品的塑造方面,或如梁启超所言在“养成国民之人格”方面的最高要求. 在面临新世纪的今天,我国正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校跟随祖国前进的步伐,正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以新时代的眼光审视清华大学的老校训,它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仍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清华人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对客观必然性的无尽探索中,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时,清华人要自强,就要有一流意识和创新意识.“自强不息”不仅是一种个人精神,而且是体现于集体奋斗中的民族精神.为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争创自主知识产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清华人要继承“厚德载物”的传统.在实践活动中尊重客观规律性,自觉地以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在全面素质的培养中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以注重群体利益的无私奉献为其内涵.清华人要模范遵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扬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全面性.清华人要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既出类拔萃又守于纯朴,既疾恶如仇又与人为善,既长于用脑又精于动手,既仗义执言又埋头苦干……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导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骄子,祖国的栋梁。
8. 诠释校训(作文)怎么写
胡长贵(校长办公室) 三峡大学非常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
合并之初,学校就在广泛征求师生员工意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三峡区域巴楚文化的丰富资源,结合大学文化主体的行为特点,研究确定了“求索”校训,并在全校着力培育“求索”精神。 “求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累,富含广博的内容,具有巨大的价值功能。
一、“求索” 精神的生成特征 “求索”连用成词,始于爱国诗人屈原,源出《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求索”为校训,言简意赅,既体现传统文化,又展现时代气息;既具有三峡特色,又突出学校风格。
“求索”是三峡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核,更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坚定意志以及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全面认识“求索”精神,就要辩证地把握“求索”精神的生成特征。
1、“求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从历史和现实看,求索精神是在人类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过程中盛开的花朵,中华民族求索攻坚的精神代代相传。
从荒蛮蒙昧的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社会,一部部创业史诗是一代一代求索精神的生动写照。古往今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求索创新,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光辉典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就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呼声。古代的扁鹊、蔡伦、张衡、祖冲之、李时珍、徐霞客;现代的李四光、高士其、华罗庚等,他们中有的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领先世界1700多年;有的人求到了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数,领先于世界1100多年;有的人为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说而跋山涉水,吃尽辛苦考察了大半个中国;有的人为解除人民痛苦,挽救人民的生命而潜心研究细菌,甚至不惜自己吞食细菌来体验种种反应。
中国的近代革命史,实质也是一部求索攻坚与创新的历史。面对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革命前辈苦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
“求索”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求索”精神作为个性,既为作为共性的中华民族精神所统摄,又因其丰富性和具体性,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代的具体体现。
2、“求索”是三峡文化精神的灵魂。“求索”精神是三峡人的传统精神品格,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三峡文化是三峡人民几千年独具特色的卓越创造,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汇。三峡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始终贯穿、体现着上下求索的特质,三峡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索”意识和“求索”特征,可以说,一部三峡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区域人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而走向辉煌的历史。
三峡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和人文精神著称于世。三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的结合,产生了三峡文化的核心——三峡精神。
三峡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传承在纤夫和长江号子里,传承在巴楚文化和长江文明中。在三峡工程建设、三峡移民、三峡文化长廊建设中,三峡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光大。
当三峡大坝巍然耸立于大江之上时,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以智慧和汗水铸就的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更是一座科学求实、创新进取、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三峡大学以“求索”为校训得益于对三峡地域文化的观照和探视。
3、“求索”是三峡大学传统和特色的文化基因。 校训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文化精神的浓缩和升华,是学校发展过程的历史积淀。
三峡大学以“求索”为校训,简约直观、个性鲜明。“求索”精神是三峡大学在继承学校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在学校合并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它是从三峡大学厚重的人文积淀中提炼出来的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是三峡大学大多数师生所认同和景仰的文化精神,表现出三峡大学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根据清华校训写作文
1. 求助 关于清华校训的话题作文
清华大学的校训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前一句是说做要品德深厚,后一句说做事要奋斗不息。
这是一篇来自搜狐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先做人再立业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
这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能够承担重大任务,而这些道德高尚的人他们总是先做好人再立业。 但当今这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字不识的人也可成为富翁,道德素质低下的人也能当上老板。
前些日子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老板非法经营煤矿,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情况下,命令矿工进入采矿,结果瓦斯爆炸……这老板携巨款而逃。 一个道德素质如此低下的人怎么能创业呢?纵观中国古代的圣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为夫差做马前卒,忍受了巨大的耻辱,最终消灭了吴国,由此可以看出勾践是意志坚强的人,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
而如今创业的人呢?穷!穷得只剩下钱了。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认真的反省自己,不能总是向“钱”看齐,应该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要先做好人,才能创好业。
不然的话,也许会“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王安石笔下的那位神童,十岁便能作诗,后来他的父母带着他到处作诗卖钱,导致他虚荣心膨胀而忘记了学习,以致于后来,他的才能也变得平庸了,所以首先应该要做好人,方能创业。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有一定素养的,曾经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最多,比如自己拥有的东西分给小伙伴等等,正是由于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幼儿园中学到了如何做人,才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立下了一番事业。 所以,综观古今,不管是伟人还是平民,总是先做好人才能创业,最后事业有成,甚至名垂青史。
在今天这个社会应该要先做好人,树立良好的情操,才能创业,即使没有伟业,却也可留下品格的光辉。
清华北大附近有什么旅游景点么?
北京大学旅游景点
未名湖
,
湖心岛,石舫,北京大学燕园石舫遗址,北大红楼,钟亭,蔡元培铜像
还有很多,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下面是具体介绍: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中北部。
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
该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目前靠人工蓄水。冬天结冰期间为滑冰场。
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石舫按照颐和园的石舫修建,但后来上部结构被焚毁,今仅存石质基座。
20世纪20年代成为燕京大学的一部分,校方请设计师亨利·墨菲了规划校园布局,该湖由钱穆命名为未名湖。2001年,湖附近的“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从石狮守卫的北京大学西门进入,不远处便能看到一对秀丽的华表矗立在办公楼和庑殿围合的那半敞开的空间中。继续漫步向东,无论从哪条路进入以未名湖为主体的园林空间,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整个的燕园中,未名湖更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万千星辰,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有人把燕园的精髓概括为“一塔湖图”。
湖心岛
湖心岛是当年和珅淑春园的遗迹之一,当年和珅仿圆明园的“蓬台仙岛”所建的豪华建筑的一景,其后都毁于英法联军。
岛亭
岛亭位于未明湖中心的小岛上,八角状的方亭,使人大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这座方亭就是岛亭,整个亭子是木质结构,八根红色的木柱支撑起重檐瓦当和宝塔状的亭顶。亭子的木梁上有惟妙惟肖的彩绘,有的彩绘是人物和历史故事,有的是山水风景,这些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亭子的底座是一个约有一米多高的八角形的石台。
北京大学燕园石舫遗址:
位于北京大学燕园未名湖畔,清代这一带称淑春园,属圆明园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和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亦遭破坏,仅残存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临湖轩故
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北大红楼历史一页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同时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中,无数先烈用殷红的鲜血抛洒在古都的热土上,用铮铮忠骨为这座城市书写了骄傲。
83年前,在北京故宫的东北角、被称作沙滩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包括地上4层、地下1层的“工”字形长条建筑。它坐北向南,其西洋式的风格,在当时称得上北京城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
但这座建筑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还在于它的色彩。红楼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整个建筑主体都是用红砖砌成的,所以从建成起至今一直被叫作红楼。在阳光的照射下,这幢楼熠熠生辉,充满活力与希望。
当初的建筑者肯定没有意识到,从这时起,红色就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调,一批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火红的革命征途。
岁月流逝,这座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红色建筑也饱经了沧桑。受风雨侵蚀,建筑的不少处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用青砖修葺过的痕迹,但她屹然挺立着,红色的主调没有改变,红楼的名称仍然被叫响着。
红楼现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号,光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条有着许多光荣的大街,而用一个历史事件来命名一条街,这在北京众多的道路名称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红楼大门右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上面刻写着由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学生会题署的说明: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李大钊、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红楼后面是华北学联于1947年命名的“民主广场”。
作为旧址的一部分,说起红楼,自然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将近一个世纪前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现位于北京西北角的中关村地区,红楼在1918年建成。
如果仅仅是一座有年代的红砖建筑,北大红楼不大可能在1961年3月4日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殊荣来源于北大红楼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她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光辉足迹红色起点
毛泽东曾经明确地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1915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他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成为新的革命风暴到来的前奏。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在学术上兼容并包,就任后立即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年底,李大钊到北大任图书馆主任。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曾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建时14名成员之一的张申府回忆道:“1918年夏,沙滩的红楼建成,图书馆也搬了进去,占了红楼的第一层楼。李大钊的主任室就设在红楼东南角上的两间房子里。一时红楼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许多进步的教员、学生聚集在这里读书、座谈。”“李大钊到任后,对图书馆的业务进行了一些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并开始注意收集有关马克思学说的书籍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著作。”
红楼一层东南角这间李大钊的办公室,房号是119。搬入红楼后不久,李大钊在1918年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次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亲自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是中国人著作中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系统完整的介绍。
在红楼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他还在这里召集过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开会,北大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张申府回忆道:“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图书馆成了北大校内一个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许多激进的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和大钊讨论各种新的思潮,听他介绍新的思想。大家也常常在此聚会,探讨中国的出路,寻求救国拯民的方法。”
1918年8月,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轻人风尘仆仆来到北京,随后也走进了红楼,他就是来自湖南,日后改变中国命运,把革命引向胜利的伟人毛泽东。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当时他和李维汉等24人是为了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而来北京的。事后,毛泽东留在了北京,经人介绍,他结识了李大钊,并在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毛泽东也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精辟地指出:“‘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钟亭
(钟亭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它北面临湖,正对着北大人极为熟悉的翻尾石鱼;南面土山脚下就是乾隆诗碑,诗碑西面不远处,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与乾隆诗碑中间夹着一条小径,小径通向湖边。
钟亭建于1929年9月,钟的来历已无从查证,作为燕京大学的校钟。钟上文字清晰可观,用手轻敲便能发出沉重雄浑的声响。校钟原有自己的一套敲钟方式,不同的方式有着其不同的含义。)
来到燕园的人们,一定不会错过钟亭——那个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小的六角亭。之所以说不会错过,是因为小土山的位置极佳,北面临湖,正对着北大人极为熟悉的翻尾石鱼;南面土山脚下就是乾隆诗碑,诗碑西面不远处,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与乾隆诗碑中间夹着一条小径,小径通向湖边。恐怕是建造钟亭的人担心我们会绕过不起眼的小土山,而忽略了玲珑秀美的钟亭吧,所以在北、西、南分别开出三条蜿蜒的小径,直通钟亭,每条小径都是那种不规则的石块堆砌而成,这便比规规矩矩的石阶多了几分爬山的感觉。拾级而上,只片刻,便可见钟亭的全貌了。
钟亭,有钟有亭。亭——圆顶六角,上有彩绘;钟——古色古香,下端铸成八瓣荷花状,像姑娘们穿的裙子。钟体下部雕刻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从海面喷薄而出的旭日。钟体上部是十二对腾舞滚动的蛟龙戏珠。两条粗壮的青龙铰连成的钟耳悬挂在亭顶的一条横木上。此外,钟体上刻有八卦的图案,还有满汉两种文字写着:“大清国丙申年捌月制”。按此日期算来,从大清国丙申年,即1896年,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钟竟比“京师大学堂”诞生得还早些!
据有关考证,原来老北大就是用钟来报时的,钟亭之所以亭中有钟,大概最初的想法就缘于此。在《北大旧事》中,有一位老北大的校友这样描述当时的钟声的:“北大二院的退课大钟从来不是用电机钮去控制,而是一架高高的,古旧的朽木座子,上面悬挂着一口黑黝黝的沉沉的铁钟,至少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当时学校开办的时候,当事者不知从哪里物色得来的,而至今仍由一名年纪已近七十的、满脸灰白的胡须、身上穿一件退色蓝布短袄来敲打,每次约敲十六到十八响。这钟声,声音嘹亮,不但在北大二院,就是在一院、图书馆、研究院、东西斋等地方也没有不能够听清楚的。同学们住在附近胡同里面的,早晨躺在满屋阳光的床上,一觉醒来,听到上课的钟声再洗脸漱口都来得急。因此,这钟声富有诗情画意,自非普通的电钟能及其万一。”而当时所用的钟自然不是现在钟亭里的这口钟。关于钟亭内这口钟的由来,颐和园那座皇家园林里有这样的记载:“岛北侧的岚翠间,1889年慈禧曾做为阅兵台,检阅李鸿章调来的北洋水师及新毕业的水师学堂陆战队学员。为适应演习,把小火轮改为炮舰,东西两岸排列着炮队和马队。
当时为水师报时的大铜钟,1900年险被劫走,后来置于燕京大学内,今北京大学内未名湖畔钟亭内即此物。”
如果钟会说话,它一定可以讲出许许多多的往事给我们听……或许,从它为北洋水师报时说起,直到它怎样在八国联军的洗劫中逃生;或许,还有数年被荒废,还有,从怎样一个地方迁来这湖边坡上;或许,还有谁把它重新敲响,它怎样兢兢业业地为一代代学子们把握作息时间;或许,它还记得1929年1月,那个它成为燕京大学校钟的日子,6月,搬家来到未名湖畔土山支架上,9月,才有了圆顶六柱钟亭为伴;或许,它还记得原燕京大学行政执行委员会议决议的《撞钟法》:“每半小时撞钟一次,自十二时半起撞一下,一时撞两下,一时半撞三下,……四时撞八下,到四时半复撞一下。如是每四小时循环一次,每日早六时至晚十一时为撞钟时间。”或许,它还记得撞钟人数十年如一日,用他的生命和它的生命,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用洪亮深沉的钟声激荡着爱国师生的心扉。
蔡元培铜像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年组织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赞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铜像是北京大学七七、七八级毕业生捐赠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创作,北京钢铁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
翻尾石鱼
翻尾石鱼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遗物。长春园北部的建筑群中有谐奇趣(乾隆十二年建),前有一大喷水池。翻尾石鱼就是这个喷水池里的装饰物。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焚烧、劫掠,使世界名园沦为废墟,珍贵文物流失殆尽,翻尾石鱼也被变卖。后被朗润园主人载涛买下。燕京大学1930年班毕业时,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以作纪念。从此,翻尾石鱼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临湖轩
临湖轩原为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LeightanStuart,1916-1962)的住宅,部分也作为燕京大学接待贵宾和开会的地方。前北大校长马寅初(1882-1982)也曾住此。现为北京大学贵宾接待室。“临湖轩”是北大校友、著名作家冰心命名的。
本院西侧房曾为林迈可(Michael Lindsay)居室。林迈可,英国学者。1937年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盘据之下,林曾数次秘密访问华北抗日游击区,并在沦陷后的北平的八路军采购药材和无线电器材。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林氏夫妇在八路军的帮助下进入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和延安参加抗日工作,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方携妻及子女返英。解放后林氏曾数次访华。
斯诺墓
斯诺墓坐落在原花神庙遗址上。墓碑为一长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叶剑英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环绕,绿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觉幽静肃穆。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年)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斯诺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年6月,斯诺又被聘为英国《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不久即搬回东城盔甲厂13号居住。
当时正是一二·九运动前夕,燕京大学是中共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斯诺积极参加燕大新闻学会的活动,他们家也是许多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燕京大学的王汝海(黄华)、陈翰伯,清华大学的姚克广(姚依林),北京大学的俞启威(黄敬)等等都是他家的常客。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并把12月9日、16日两次大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斯诺夫妇。游行前夕,斯诺夫妇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分送驻北平外国记者,请他们往国外发电讯,并联系驻平津的许多外国记者届时前往采访。
斯诺夫妇则在游行当日和其他外国记者跟着游行队伍,认真报道了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情况。他给纽约《太阳报》发出了独家通讯,在这家报纸上留下了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大量文字资料和照片。斯诺还建议燕大学生自治会举行过一次外国记者招待会,学生们再次向西方展示了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
北平沦陷后,斯诺在自己的住所里掩护过不少进步学生,帮助他们撤离北平死城,参加抗日游击队或奔赴延安。
1960一1970年斯诺墓曾三次来中国访问,著《大河彼岸》等书。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贡献。1972年在日内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遗愿,将其骨灰的一部分运来北京,于1973年10月19日安葬在此。来自世纪明德夏令营。
2. 清华大学校训,以此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高中水平800字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校训”,至少在1917年9月就已明朗。
当时出版的英文校报的封面上,据今考证是首次出现了大礼堂主席台上方的那个老校徽。在此之前清华学校的行政领导是否有立此校训的正式决策,存疑待考。
有的老校友称此为“校箴”,说明存在“校训”为约定俗成的可能性。 《说文解字》中,解“训”为“说教也”。
在《辞源》、《辞海》中,“训”的多种涵义都是由“说教”引申而来,作为动词,其基本涵义是“教诲”、“教导”,作为名词,它是指教诲、教导的话语。另外,在旧的教育词汇中有“训育”、“训导”等,都是针对学生品行而言的。
因此,我们理解“校训”就是学校在育人方面,在人品的塑造方面,或如梁启超所言在“养成国民之人格”方面的最高要求。 在面临新世纪的今天,我国正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我校跟随祖国前进的步伐,正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以新时代的眼光审视清华大学的老校训,它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仍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清华人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对客观必然性的无尽探索中,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时,清华人要自强,就要有一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自强不息”不仅是一种个人精神,而且是体现于集体奋斗中的民族精神。为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争创自主知识产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清华人要继承“厚德载物”的传统。在实践活动中尊重客观规律性,自觉地以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在全面素质的培养中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以注重群体利益的无私奉献为其内涵。
清华人要模范遵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扬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
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全面性。清华人要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既出类拔萃又守于纯朴,既疾恶如仇又与人为善,既长于用脑又精于动手,既仗义执言又埋头苦干……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导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骄子,祖国的栋梁。
3. 写关于清华,学校作文,美丽的校园不少于400个字
题目:美丽的校园
金秋时节,爸爸妈妈带我去参观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从公共汽车站下车之后,第一眼就看见了清华大学的正大门,上面刻着这所学校的 名字,接着,我们上去台阶之后,就看见了清华大学的主楼,中间种着一片草丛,两旁又有两栋很高的楼,看整个样子,就有着一种非常雄伟的感觉,听妈妈说: “清华主楼,建于五十年代,现在是电机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系、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所在地。”妈妈还说:“爸爸年青的时候,就在清华大学主楼的自动化系学 习过。”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心想:爸爸在这学习过,他一定非常自豪,我长大也要像爸爸一样在这里学习。
清华大学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正前方竖立着一块石碑,这个就是清华大学师生的校训,它要让学生们时时刻刻要严格要求自己,我看了之后,心里暗暗地竖起了大拇指。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景地,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换的林山,玲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 字,两侧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境”,望着眼前的一切,我深深地陶醉了,心想:我小的时候一定 要努力,长大才能努力成为一名清华学子。
清华大学呀!你真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好学校,我将时时刻刻把你追求和向往。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华副校长办公室在哪里 北京体育大学怎么样啊?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华副校长办公室在哪里 北京体育大学怎么样啊?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