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学介绍> 校区地址

石硕教授哪里人 于艳茹博士学位被取消的话,那么,她的硕士学位管用吗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石硕教授哪里人 于艳茹博士学位被取消的话,那么,她的硕士学位管用吗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石硕教授哪里人 于艳茹博士学位被取消的话,那么,她的硕士学位管用吗,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历史学博士就业形势怎样

历史学博士就业形势怎样啊摘录于网络 在国家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在减少,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不是不要这样学术型博士, 而是需要量有限!俩字,烈士,不咋地,当当大学老师吧我打算跨专业考历史专业的博士, 具体是历史地理专业的, 昨天打电话询问以前的导师, 他说现在的就业形势也严峻,历史是 冷专业的,就是博士以后也不一定好找工作,就是工作也很清贫的…… 文科专业多半不好 就业, 关键看个人,是专著于学术,就踏踏实实搞学术。

否则就要多找门路,关注社会需求, 多多补充各方面能力。 我已经硕士毕业了,就读的院校是 211985,就读的专业是一个国 家级的重点学科,现在找了个还不错的工作,并放弃了读博认识我的人,包括我导师在内 都叫我不要读了,去工作,不然读完后更难找。

现在硕士博士找工作,用人单位看重的是: 你有没有关系,是不是男生,有没有工作经验,是不是党员/学生干部。女硕士博士是不是 结过婚。

特殊的地方如北京上海等宏宴烂有没有当地户口等其他的条件, 用人单位就很少在意了。 能力真的是没有办法用固定标准衡量的。

如果发 10 篇论文叫有科研能力, 那发 9 篇就不算 吗我认识的很多很优秀的博士和硕士,都没有找到工作,或找的很不好待遇,工作性质, 工作地点。 你能说他们都没有quot能力quot吗或许我现在说再多都没有用, 等你以硕士博士学历 找工作时,你就知道quot能力quot有多大分量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1 不要以为博士一定比本科好找工作,尤其是文科。

本科毕业能找到好工作的人,可以 通过在职委培等方式考研考博,最好不要脱产。那翟诘扔诙牟 液苡锌赡艿貌怀ナА也不要以为博士一定能找到工作。

2 很多读研读博的人是为了学问而读书的,但到了毕业找工作时,他们被高校和科研院所 拒收,找不到能再去做学问的地方了。特别是文科生,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社会现实脱节,不 能直接转换为生产力, 很难把他们的平生所学去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而这些, 其实并不 是他们的错。

本科生找工作,是万金油,到哪里都可以!但绝大多数就业质量太低,拿着微薄的工资替人 暂时打工, 卖完青春就完了! 研究生毕业蔽漏好多进公司打工如华为等, 看起来很美, 工资较高, 但这业是吃青春饭,累死人,如集中营!工资含金量很低, 企业还不稳定!博士主要进国家 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祥运都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工作!工资好象不很高,但含金量 高,稳定,工作没有那么累, 福利较好,可以干到老。 读博一定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 除非你是真的很强,3 年出来以后一定会有好的去处。

如 果不考虑自己的实力至少你家里不需要你去挣钱来维持生活只是为了面子去花大量的时 间和金钱盲目读博士真的是没意思。在职的或者非科班出身的如果紧紧是为了一纸文凭并想 靠这张文凭在今后挣大钱,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谁要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读历史学的研究生 的话,今后是要受大罪的。 研究历史很苦的。

如果能吃苦,也能苦中作乐那 OK, 如果不能, 三思! !比如就历史学来说,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一个人的学术质量应该和他的生活质量成正比,至少不能偏离太远,也就是说应该有必要的机制来“养“这些人(包括职业学者和正 在求学的未来研究者) 。毕竟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也就没有人格上的独立;没有人格上的独 立,也就不会有学术上的独立。

但在目前的环境下,这种理想的生存状态较难获得。 尤其是现在高校注重学统,看出身,查三代(主要是供过于求决定的) ,本科、研究生毕业 学校若不是 211 或者 985 的, 将来就业要受限了。

出身不好的学生即使将来考入了 985 院校, 将来就业也很难进国内名校(重点综合大学、师范大学) ,除非关系比较硬。而进不了名校 教书和做研究,得不到较高、较多的各种资源支持,他们未来的学术之路将很艰辛。

理论性、学术性研究生现在处于就业最低期。 历史学本科和研究生三年、四年大幅度缩招或 者不招生(停招) ,才可以解决现在已经毕业但找不到对口专业和现在还在读书即将毕业的历史系学生就业情况。

要考文史哲研究生必须要看清现在的就业形势,不要读了三年,毕业时候因为找不到工作头大,年龄大了再转行很难,要是现在历史研究生大都需要转行,何不 本科时候就转行呢? 教育部计划到 2015 年把专业硕士(实用性、技术性硕士)招生比例提 高到 50以上,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于要考历史研究生的同学们,本人(本人历史学科班 出身,今年研究生毕业,已经考了 7 场历史老师招考,都没进。

昆明两场、山东中东部城区 5 场)建议你们慎重了。读历史学硕士和博士是件奢侈的事情,适合生活无忧的人去一直读 下去,适合在职人员去读。

近期有生活压力的人读研、读博就是越走越窄,专业很难对口就 业,转行都难呢。 你的判断依然过于乐观了, 在山东到中学就业的历史研究生不到三分之一, 可能也就有五分 之一吧。

还有你说的很多部门和行业,根本不需要历史,图书馆有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博物 馆有博物馆学,史志办需要考公务员,而且一般是要求文史类,文科其他专业也可以报,我 考过。报社这个就更。

魏承恩《史学大师许悼文》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简单介绍许倬云,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初步认识; ②通过对许倬云的评价,肯定传主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③交代作者对传主的倾慕,为后文与传主的接触作铺垫。

【《史学大师许悼云》原文】 《史学大师许悼云》 魏承思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悼云的大名。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

那时候,只知道许悼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tái]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悼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tái]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

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tái]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

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

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tái]湾,考取台[tái]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当年的台[tái]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

许悼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许先生说:“那时台[tái]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

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 *** ,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

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不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在那里,许先生选课的范围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

选读宗教学的只有他,老师照样认真上课。他住院开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带着书到病床前去教,一边讲,一边讨论。

听到这里,我就想: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但不是先应该问中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吗? 许先生说,他选修了那么多似乎和历史学不相干的学科,“但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 许先生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tái]湾大学历史系主任。1970年起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等校的讲座教授,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

近年来,又常在中国大陆讲学,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他是海峡两岸和国际史学界公认的耆宿。

听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见面聊天,许先生就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是我研究历史的“一日师”。我去学校上课之余,经常会去他那里拜访,聆听他的教诲。

有一次,《明报》编务总裁高信疆听我说起许绰云在香港,就说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帮他约一起吃饭聊天。参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许先生夫妇外,还有耀基师夫妇和哲学家劳思光。

我在他们中间算是小字辈了。很多年过去了,当晚吃了什么佳肴美味早已忘记了,但大师的风采则历历在日。

上一次见到许先生已经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台[tái]北,听说他也在,就打电话约了时间去看望。

言谈之中,他知道我跟随南怀瑾先生在学佛,就说怀师早年在台[tái]湾时,自己曾跟随殷海光去拜访过两次,因他的学问路子和南不合而没有再去,但殷老师对他则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进《许倬云谈话录》里,称南怀瑾是奇人,有吸引力。

前年我和老友、中研院副院长王泛森博山聊天。他说,殷门弟子对这一说法大不以为然。

我说,十多年前就听许先生说过,事后特地向怀师求证。老人家还兴致勃勃地同忆当年殷海光光跟他学打坐的情景。

这也算为我尊敬的许先生辩诬吧。【许倬云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tái],就读于台[tái]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半年学业,进入台[tái]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

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都有谁

蔡崇榜,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宋代史学。

陈廷湘,博士生导师,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

郭齐,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朱熹诗文研究。

郭声波,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

何平,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国际关系。

何一民,博士生导师,城市史研究。

霍巍,博士生导师,汉唐考古,西南(包括 *** )考古,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

李文泽,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

刘复生,博士生导师,宋史,西南民族史。

罗志田,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史。

彭裕商,博士生导师,古文字学。

石硕,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

舒大刚,博士生导师,儒学文献研究。

王挺之,博士生导师,欧洲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旅游资源、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杨世文,博士生导师,宋代历史文献,儒学学术,巴蜀文化。

杨天宏,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杨振之,博士生导师,旅游策划、规划,风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

王东杰,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张箭,博士生导师,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中古史。

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是大学教师的职称,级别依次从高到低排。

院长是行政职务,也就是所谓的“官”了。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都是相对于研究生来说的岗位制度。

至于关系:

相对于教授这类的职称来说,博导条件较高。博导一定是教授,但教授可能只是硕士生导师。

其他的,学科带头人自然是学术能力较强的人,所以通常是教授,博导。

院长也自然是学院里比较牛的人,所以往往是教授职称。一流大学的校长是副部长级,往往都是院士。

于艳茹博士学位被取消的话,那么,她的硕士学位管用吗

前天,北京大学历史系相关负责人表示,于艳茹去年已经从北大毕业,针对她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涉嫌严重抄袭问题,系里会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博士论文重新进行核查,如有抄袭情况,一经核实,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已结束学业并离校后的研究生,如果在校期间存在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经查实,撤销其当时所获得的相关奖励、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记者注意到,此《规范》的适用范围包括“在读期间存在学术失范行为的已离校研究生”。

据了解,于艳茹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2006届硕士毕业生,于2008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读博士学位。2011年9月,于艳茹作为2011年度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究项目”(第二批)资助对象,赴美国哈佛大学交流4个月。2013年7月,于艳茹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被指抄袭的论文发表时,于艳茹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读博士生。北京青年报

中国社科院教授王育成出生年月日

王育成,1951年生于北京,籍贯山东淄博,197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现为博宝艺术网铜器鉴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历任助教、讲师、馆员、副研究馆员。

199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2000年任研究员;

2002年任日本早稻田大学道教研究所客员研究员。

2016年1月16日,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和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京举行了婚礼。

历史研究路育松博士

晚潮|跟徐霞客游浮盖山

王石良

时间回到1630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初二),有人站在廿八都铺(驿站)大门口,看到大街上走来一位身背斗笠的中年人,远看又高又瘦像棵枯树,走近了却发现结实强壮,目光炯炯有神,透着自信和坚定。他走进驿站边的一家客栈,中饭后走到街头,四处打听去浮盖山的道路。一个牧人告诉他:“由丹枫岭而上,为大路而远;由廿八都溪桥之左越岭,经白花岩上,道小而近。”中年人接受了牧人的建议,走廿八都——金竹——里山——大云寺的小路,尽情游览了浮盖山。

后来,古镇上的人才知道,这位中年人就是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和吴春根教授等一行四人,在坚强村向导李茂华的带领下,跟随徐霞客脚步,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浮盖山之游。

两次错过浮盖山

其实,这已是徐霞客第三次路过浮盖山。浮盖山位于仙霞山脉和武夷山脉结合部,一山跨浙闽两省。站在仙霞岭高处,徐霞客看到:“枫岭西垂,毕岭东障,梨岭则其南案也;怪石拏云,飞霞削翠。余每南过小竿(岭),北逾梨岭,遥瞻风采,辄为神往。”但此前两次,徐霞客都因种种原因与之擦肩而过。这回,他没有让机会从脚下溜走。

泰昌元年(1620),35岁的徐霞客取道仙霞古道前往福建,路过浮盖山。这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太监魏忠贤开始得宠擅权,祸国殃民;这年,北方灾情严重,斗米百钱,许多饥民只能挖草根剥树皮充饥;这年5月徐霞客游福建莆田九鲤湖,主要是为身体情况欠佳的母亲祈梦。故而来去匆匆,没有留步浮盖山。

崇祯元年(1628),徐霞客二过浮盖山。少年徐霞客梦想朝游碧海而暮苍梧、一步能登天下山。他最想去的地方是四川峨眉山、广西桂林、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其次是广东罗浮山、南岳衡山信举。然父母在,不远游。慈母在世,徐霞客只游览了离老家江阴不远的一些地方。1625年母亲滑族碧辞世,此身可以完全许之山水、做一个真正的“烟霞之客”了。三年丧满,徐霞客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南抵罗浮山的闽广长游。为在年内能顺利往返,徐霞客再次与浮盖山失之交臂。

徐霞客二游福建收获多多,除了饱览八闽大地的名山大川,还在漳浦结识了丁忧在家、曾任翰林院编修的著名学者黄道周。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促膝长谈,谈崇祯登极,魏忠贤被除,阉党失势;谈北方地区灾害连年,民不聊生;谈高迎祥、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的烽火燎原中原大地;谈后金(清王朝前身)崛起,屡屡犯边;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挽狂澜于既倒;谈有识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中充满了大厦将倾的危机感……月落乌啼,两人仍无丝毫倦意。遂结为生死不易、肝胆相示的挚友知音。

1630年的明王朝,笼罩着悲凉的世纪末气氛:能征善战抗金大将袁崇焕被捕杀,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如烽火燎原,沉重打击了明王朝统治;荷兰人偷袭厦门湾……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越是这种时候,越是思念老友。徐霞客第三次入闽,就是奔着黄道周去的——徐霞客希望在他身上能找到一线挽狂澜于既倒的希望。

万人丛中一握手,从此衣袖三年香。1630年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徐霞客路过江苏常州,听闻守孝期满、进京侯官的黄道周刚刚离去,即雇小船全速追赶,终于在百里之外的丹阳道上追上,一起沽酒对饮,且饮且题诗,诗成而酒未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时穷节乃见,在这样内忧外患层见错出的年代,两颗爱国知识分子的心一起跳动。

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徐霞客第三次取道仙霞古道前往福建,没有特别的行程安排,所以没有再次错过浮盖山。

金竹多传奇

踏着徐霞客的足迹,我们继续前进。“三里下岭,折穗消而南,渡一溪,又三里,转入南坞,即浮盖山北麓村也。分溪错岭,竹木清幽,里号‘金竹’云。”文中的“金竹”即今“坚强村”,上世纪50年代才改的名。仙霞岭一带山多田少地贫瘠,村民想要生活幸福,确实需要一点顽强奋斗精神。向导李茂华的解释很有道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早以前,坚强的廿八都人就利用山区竹木多的有利条件,办起了造纸厂,同治《江山县志》载:“纸出二十八都、梅林、三卿口诸处,有藤纸、棉纸、竹纸三种。”其中“竹纸”即以毛竹为原料。徐霞客路过王坞时,就见过这样的造纸作坊:“度木桥,由业纸者篱门入,取小级而登。”

其实,廿八都一带还生产另一种纸,叫“方高纸”(俗名“纸媒纸”),主要用于吸烟、祭祀等,因其大小一尺见方、高度两尺左右为一捆,故名“方高纸”。发展到民国时期,“江山方高(纸)称冠一时,亦十万担(年产)”(《浙江之造纸》)。廿八都出现了杨氏、曹氏、金氏等十多家家族纸行。其中杨氏家族纸行就有纸槽36处,年产土纸4万多件。据说每当土纸出槽,每天供运纸挑夫用餐的大米就要好几担。造纸业的发展,促进了廿八都工商业的兴旺,带来了廿八都的繁荣。

金竹人造纸,还种烟草,村里就有“烟篷”自然村。李茂华说,明清时金竹村街上有杂货店、饭店、旅馆等,非常之繁华。有旅馆老板还把徐霞客的画像张贴在大堂上吸引顾客,宣传金竹村。

如今的坚强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没有人不知道徐霞客的,李茂华更不例外。他读过中学,对浮盖山的风景风情、 历史 掌故都耳熟能详,关于徐霞客的轶事更是信手拈来。

我们在一家“霞客驿站——龙雨”的民宿前,和村民攀谈起来。龙雨是民宿主人名字,“霞客驿站”是坚强村各家民宿的统一名称,也是对徐霞客最好的纪念。

坚强村有八个自然村,“王坞”(前文徐霞客误作 “南坞”)是其中之一。此名是有来历的。相传很久以前,王坞对面山上出现一群英雄好汉,为首的竟是一个女英雄,她身手不凡,能一手提一箩筐粮食,腾云驾雾一般越过山溪。官兵多次前来围剿,都无功而返。义军威震闽浙赣三省,有官员经过这里,都要下马下轿步行,前往山寨拜见。朝廷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她,于是设计捉拿。一天,女王从山寨走到王坞村口,突然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身穿铁盔铁甲的官兵。“完了,那来这么多的官兵?这回怕是跑不了了!” 女王气恼地一跺脚,竟把厚厚的青石板踩出个深深的脚印来。当一队官兵冲上来抓她时,女王放弃了反抗,束手被擒。

其实,村外那些密密麻麻的官兵,不过是狡猾的敌人给竹子、树木罩上了铁盔铁甲而已。在离王坞不远的古道上,李茂华指给我们看印有女王脚印的青石板,至少有50码长短,传说中巨人才有的尺寸。徐霞客当年经过这里时,应该也听到了这个故事,看到了这个脚印。故事的真实性不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人们:敌人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狡猾,更危险。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除了要勇敢无畏,还要有一颗冷静理智、强大的心灵。

王坞前往里山寺这段古道保护得非常好。李茂华告诉我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方便村民运送肥料、粮食,村里组织村民对古道进行了拓宽、加固。

再上去是“上百担”。这是一片贫瘠的山地,即使风调雨顺的年份,收获的粮食也上不了一百担,所以有人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幽默的名字,寄托着耕种者冰凉的希望。

再往上走就是岭头,立着“霞南里云停”亭。路亭是供行人歇息纳凉的地方,也是传递善良的地方,常有好心人在亭里摆茶水,免费供给过往行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最容易遇见美好的 情感 和品质。徐霞客万里遐征,就遇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比如静闻和尚、丽江府的木太守等。

继续前行,一片奇石阵出现在我们面前。山有根,石有脚,浮盖山的石头却仿佛是天外来客,被人轻轻地放在路边。这些石头有像海豚的,有像水牛的,有像畚斗的,无奇不有。最特别的一块叫“下马石”,两块大石头分立古道两边,相距只有两三尺,骑马的人必须下马才能过去,故得此名。传说很早以前,这两块大石头天黑后会自动合上,让人无法通过。一天,浮盖山上一和尚晚归,发现下马石已合上,只好从旁边水田里绕行,结果两脚陷入烂泥里,搞得很狼狈。和尚怒了,抓来一只大黑狗,一刀砍下狗头,把淋漓的鲜血浇在下马石上。据说神魔都是害怕狗血的,尤其是黑狗的血。下马石神屈服了,从此白天黑夜都开着石门。浮盖山的这位和尚有些像《水浒传》里的鲁智深,身在沙门,心存刚烈,以斗争来赢得尊重和尊严。

浮盖山为什么有如此众多千奇百态的岩石?科学的解释是,浮盖山岩层为侏罗系火山喷出岩,经长期风化剥蚀,岩块间裂缝日渐扩大,岩块棱角日趋圆润,才形成了这样神奇的景观。但廿八都村民则有另一种浪漫的说法。传说很久以前,一个神仙赶着一群石头去江西,作赣江拦河大坝用。走到浮盖山,听到山下人家传来鸡叫声。为避免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惊吓了早起的村民,神仙就把它们留在山上,独自走了。留下这些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却一直没有等到那位神仙的到来。原来它们都是些无缘拦江的命运的弃儿!

这让徐霞客想起挚友黄道周。这位在徐霞客眼里“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的著名学者和爱国主义者,始终得不到明王朝的重用,反而因为敢言直谏,多次被贬官免职、遭受牢狱之灾。等到十五六年后的1645年,黄道周才被南明小朝廷任命为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武英殿大学士时,然此时大势已去,回天无力,所有的努力都成了徒劳,只能接受被捕被杀的命运。

八百年里山寺

过了下马石,里山寺近在眼前。当年徐霞客也远远地就看到了:“又五里,大石磊落,棋置星罗,松竹与石争隙。已入胜地,竹深石转,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僧指其后山绝顶,峦石甚奇。庵之右岗环转而左,为里山庵。”

里山寺又称“里山庵”,位于浮盖山北麓。进山门为前殿,过天井为正殿,平面呈“回字形”。里山寺门前陈列着一块珍贵的石碑,上刻《重修里山寺碑记》。撰写者名刘国烜,乾隆十六年(1751)任江山知县。下车伊始,正逢江山大旱,刘国烜劝赈救荒,合境感德。在任期间,“(刘国烜)每以公事至念八都,憩息于里山”(刘国烜《重修里山寺碑记》,见《廿八都镇志》)。乾隆二十年(1755)刘国烜再次担任江山知县,经过里山寺,见里山寺破败荒凉,于是向庙里善进和尚了解原因,并表达了捐资重修的意愿。两年后,里山寺修缮一新,善进和尚恭请刘国烜题石作记,提醒后人世世代代保护好里山寺。

里山寺始建于于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传说某年某月某日的一天,棋盘山下里山一带来了一个外地和尚,说想建一所寺庙。但不知选址何处为好,就去请教白花岩庵和尚,他们有说建“神仙晒衣石”好的,有说建白花岩东侧好的,众说纷纭。第二天,有和尚发现寺里养的一条大黄狗不见了。去哪里了呢?几个和尚到处寻找,发现它躺在里山一片空地上晒太阳,那里干燥向阳,旁有一泉,清水涓涓。众人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暗示建庙立寺的地方吗?

里山寺就建在狗睡过的地方。徐霞客去过的白花岩庵呢?很不幸,它已消失在 历史 的风烟中。徐霞客走后某年某月某日,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群强盗手持长枪短刀,冲进白花岩庵,见东西就抢。庙里的和尚奋力反抗,无奈寡不敌众,只保护下来两件法器:一只铁铸的圆形大堂磬,一个石雕的椭圆形香盘。众僧就把它们暂时寄存在里山寺,准备化缘重建白花岩庵。然说易行难,这一寄存就是几百上千年,直到如今,白花岩上依然只见岩石不见庵。幸好里山寺里的这一磬一盘,让人们相信白花岩庵的存在,相信曾有一个叫徐霞客的江苏江阴人曾经来过这里。一磬一盘留不住时间的脚步,但能留下岁月的纹理,留下 历史 的蛛丝马迹,浓缩于若干细节和故事传说,让人唏嘘、回味和感慨。

故事还在延续。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一个外地客商来到里山寺,打算以“危房”的名义买下它,拆下粗大的木料、坚实的砖瓦等卖钱。正当他和村里主事者讨价还价的时候,一根木雕梁木突然从高处重重地砸下来,差点击中客商的脑袋。他大吃一惊,似乎感觉到冥冥之中有人在警告他,于是放弃了购买。有敬畏,才能不敢胡作非为。事后,有人捡起这根木头,用黄布包上,珍藏在庙里。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八月廿四日,为里山寺春秋两季庙会日,浙闽赣三省游客络绎不绝。1997年,江山市人民政府批准里山寺为宗教活动场所,坚强村成立了“里山寺管理小组”,负责寺庙的日常维护、修缮和庙会日秩序维持等事宜,李茂华就是该小组成员之一。

神仙遗下石棋盘

里山寺背后是高高的棋盘石,当年徐霞客站在庙前,庙里和尚热情地“指其后山绝顶,峦山甚奇”。棋盘石看似近在眼前,却得爬长长的山路才能到达。一路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块。你埋头往上爬,路边一只“大青蛙”抬着大脑袋,静静地看着我们从他的下巴下走过;转一个弯,又和一张“八仙桌”来了一个照面;走不多远,一块巨大的长方形石头出现在我们面前,老李说那叫“馒头石”。

终于,我们爬到了棋盘石前。棋盘石像一个巨大的围棋盘矗立在天地间。借助树枝和龙钟草,我们从巨石的东侧爬上了山顶。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棋盘石,山下的坚强村尽收眼底。

棋盘石顶磊叠着四五块大石头,其中一块叫乌龟石。传说这只乌龟经过千年修炼即将成精而去。雷神知道了,发出电闪雷鸣阻止它。一声霹雳,一块大石头被闪电劈开,堵住了乌龟的去路。乌龟转身想跑,又一块石头被闪电劈开,挡住了它的后路。乌龟放弃了努力,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直到如今。当乌龟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就决定了它悲剧的宿命。

很遗憾的是,我没有在《徐霞客游记》里读到棋盘石的描写,却在《廿八都镇志》里看到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的一首《棋盘石》:

洞仙遗下石棋盘,人到壶天静处看。

十九路谁弹黑界,几千年自带云寒。

面平可布流星势,尘拂元无旧藓瘢。

乾雹声中闻子响,不知还许采樵观。

晏殊,江西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同乡前辈,曾多次取道仙霞古道,往返于家乡和他乡之间,高耸入云的棋盘山让这位三朝元老,萌发了归隐山林、以棋会友的美丽的梦想!

棋盘石缝隙里长着长长的龙钟草,形如麦苗,但韧性好,耐腐蚀,李茂华说,过去村民经常用它做草鞋、编缆绳。在人难以生存的地方,树生长着;在树难以生长的地方,草生长着。这些偶然闯进我们视野和生命现场的龙钟草不为谁活着,但一直活得那样认真,那样执着,带给世界以绿色和生机,让我们肃然起敬。

下了棋盘石,已经下午一点多钟,我们站在山路上进餐。老李说,路的右边属廿八都地界,路的左边属福建浦城——我们一脚踏两省。

饭后我们继续前进。行不多远,路边出现一座山石,形若鲨鱼嘴。继续往前,路边又出现一个石洞,李茂华说它叫“菜篮殿”。再往上爬,两块大石头出现在眼前,让人叹为观止。左边那块叫“巴掌石”,右边那块叫“剪刀石”。巴掌石上宽下锐,呈三角形,直插云天。相传,原为神仙耕耘播雾的犁头——浮盖山上常年云遮雾绕即源于此,所以巴掌石又名犁天石。剪刀石硕大粗壮,又如擎天之柱。两块大石头侧看又似一对相依相偎的情人,所以又有人说它是“交杯石”。两块石头之间有条笔直的缝隙,就像石匠运巨力一斧劈开,像迷你版“江郎一线天”。

借助不锈钢梯子,我们登上了犁天石旁的一块两人多高的岩石,小心翼翼地坐在上面,看60岁的李茂华轻快得像一只猴子,在巨大的山石之间跳跃。

千年大云寺

走过犁天石,离大云寺也就不远了。大云寺又叫“大寺”,属浦城县盘亭乡 ,四周环境优美,“石痕竹影,白花岩正得其具体,而峰峦环列,此真独胜” ,让徐霞客十分陶醉。

大云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大门却朝东而开,犹如鲤鱼突然调皮地扭动了一下大嘴巴。百度查大云寺,发现其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远超里山寺。庙里供奉着千手观音、八大金刚和弥勒佛等佛像。庙里的老居士陈延根提醒我们,这里的弥勒佛造型很特别:男首女身,庄严中透着妩媚。而一般庙里的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以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这与一代女皇武则天有关。武则天独揽大权后,想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却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上有所欲,下必趋之,不久,洛阳白马寺和尚冯小宝、法明等人,给武则天献上一部《大云经》,里面有弥勒佛下凡作女王、威伏天下的故事。武则天如获至宝,下令各地建大云寺,诵《大云经》,为其代唐自立造势。根据武则天旨意,各大云寺里的弥勒佛也就一改传统形象,加入了女性的因子。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公元705年,武则天病入膏肓,儿子李显趁机成功复辟后,下诏各地捣毁大云寺。浦城大云寺能逃过这场风暴,完全是一个奇迹。大云寺改名大寺,可能就与此有关。这样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 历史 故事,也一定深深地激发了徐霞客的兴趣。

但陈延根说,大云寺称大寺另有原因。传说很早以前,有翁氏四兄弟不愿入朝为官,来到大云寺坐禅学佛。后来老四离开了大云寺,来到浮盖山北麓,化缘募捐,建起了里山寺,与大云寺就成了“兄弟寺”。后来每当庙会、斋戒日,廿八都人祭拜里山寺佛像后,还要翻越浮盖山去大云寺,以示对兄长的尊重;浦城那边人也一样,不过顺序相反,先去大云寺,再来里山寺。你来我往,正好顺道走亲访友,密切了两地村民的感情,所以两地联姻成亲的也很多。

大云寺依山而建,远看像一条鲤鱼:前殿是鲤鱼嘴,中殿是鲤鱼腰,后殿是鲤鱼尾巴。陈延根特地带我们去欣赏了那条鲤鱼尾巴——一块一人多高的灰白色的石头,一半扎根在地下,一半斜“长”在空中。陈延根说,鱼跃龙门全凭鱼尾巴,大云寺“有求必应”,这条石尾巴居功至伟。当年徐霞客应该也看到了它,惜乎没有写入游记中。

这条神奇的尾巴却曾差点被人炸了。1966年7月的一天,一群被时代激情点燃的年轻人冲到大云寺“破四旧”,发现了这条鲤鱼尾巴,但推不动,砸不烂,于是找来炸药,要炸了它。这时,外面狂风大作,霹雳声声,顷刻大雨倾盆,于是作罢。有人说,善良与罪恶往往只有一念之差。我更相信这几个年轻人放弃爆炸,是善良之心战胜邪恶之念的结果。

前殿的外面立着一道照壁,上面写着一副对联:“门含浙赣千般景,寺蕴云山万里情。”徐霞客是否从中读到了一代女王武则天的自信和豪情?

据说这里还接待过日本和尚空海。804年7月,空海一行23人遣唐使团从霞浦上岸前往长安,路过大云寺,喝了庙里和尚献给他们的茶水,在中日友好交往史留下了美好的一笔。在廿八都枫岭关,我见到过空海和尚的铜像,赤着脚,戴着大笠帽,一手拿着禅杖,一手托着化缘钵,目光宁静安详。在廿八都,不止一个人骄傲地告诉我,当年空海和尚不仅喝了这里的茶,还带走了茶苗,使茶香香飘日本。怪不得有人说,今天日本某处山丘的茶树,某位绅士优雅的香茗里,还浸润着空海从仙霞古道带回的友好情谊。

陈延根今年89岁,老家在浦城县官路乡姚宅村,和李茂华很熟悉。老人年轻时曾拜大云寺方丈为师。1983年师傅圆寂后,他常驻庙里,承担起看护寺庙的义务。那天我们去的时候,有五六个来自福州的中学生围着他,了解大云寺的前世今生。我们的教育需要书籍,也需要陈延根这样的口口相传者。

大云寺门前长着两三棵高大的银杏树,被初冬的冷风吹得一树金黄,吸引着同行的大姐长跪地上,用手机记录它们骄傲的颜色、昂扬的姿态。380多年前徐霞客走到这里的时候,它们可能还没有出生,但它们知道,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来过这里。

雨中游洞

晚上,徐霞客落脚大云寺,准备明天游览石龙洞。吃饭洗漱之后,徐霞客拿出笔墨纸砚,借着昏暗的烛光,开始写日记。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借宿破庙,还是露宿街头,徐霞客都坚持把自己一天的见闻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徐霞客的气质里,一定也有着浮盖山的影子的!

外面下起了大雨,直到第二天依然没有停止。初四早上,看到雨势稍缓,徐霞客就急不可待地要去游石龙洞。庙里只好给他安排了一个和尚做向导。山路崎岖,路滑难行,荆棘丛生,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和尚挥舞柴刀在前开路。龙洞在半山腰上,洞口很小,里面很黑暗,徐霞客点起火把,匍匐而入。地上有一层厚厚的泥沙,积水淹过了脚面。龙洞越来越狭窄,徐霞客贴着石壁侧身而进。在更困难的地方,只能和和尚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才好不容易爬进大洞中。洞中有水池,深不见底,和尚说它就是“龙池”;洞顶一根白色的钟乳石倒悬而下,形如苍龙,石洞以此得名“龙洞”。

进洞难,出洞更难,“胸与背既贴切于两壁,而膝复不能屈伸,石质刺肤,前后莫可悬接,每度一人,急之愈固,几恐其与石为一也”。走出石龙洞,徐霞客如重获新生。

休息片刻,徐霞客循西岭西行,又折向西南,一路上欣赏了“双笋石人”“五峰环坪”等景点,最后登上最高峰:浮盖中顶。山顶上“皆盘石累叠而成,下者为盘,上者为盖”,云雾起时,如车盖浮游于云海之上——“浮盖山”之名由此而得。后来后又回大云寺进餐。下午,离开大云寺,南行十里,到达梨岭,走仙霞古道到福建九牧,宿渔梁下街。

惜乎,因为平时缺少登山锻炼,到了大云寺,我们一行四人有心无力,没有跟随徐霞客的足迹,走完“霞客之路”,而是原路返回廿八都,我们在一农家乐吃饭。谈“有多远,走多远,把足迹连成生命线”的徐霞客,谈“奇峰与怪石并起,彩霞与山岚交辉”的浮盖山,谈闽浙两地联手,保护好霞客之路,吸引更多的人神游浮盖山。

席上,李茂华赋诗一首:

浮盖仙山有奇峰,里山大寺天下闻。

霞客日记代代传,霞客之路千万年。

徐霞客绝对想不到,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廿八都“边城酒店”的保安,竟能写出这样优美的诗歌来。

李茂华说,感谢浮盖山,感谢徐霞客,感谢新时代。

王石良,衢州市作协会员,江山市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作品曾发表于《散文百家》《浙江作家》《钱江晚报》等报刊。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石硕教授哪里人 于艳茹博士学位被取消的话,那么,她的硕士学位管用吗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石硕教授哪里人 于艳茹博士学位被取消的话,那么,她的硕士学位管用吗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