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介绍 > 校区地址

1977年陇南哪里有大专 帮我查黄河的资料吧?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1977年陇南哪里有大专 帮我查黄河的资料吧?,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1977年陇南哪里有大专 帮我查黄河的资料吧?

帮我查黄河的资料吧?

第二个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陪启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冲升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芦判如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与尔同消万古愁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明〕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过黄河

〔明〕李东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 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风》)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唐 李白《寄远》)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唐 杜甫《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和*,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甘肃最好的大专


1977年陇南哪里有大专 帮我查黄河的资料吧?

甘肃最好的大专有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整合相关院校办学资源,设置公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现任党委书记徐宏伟、校长陈正武。校训为“锲镂金石、修身诚化”。

学校有西固、兰州新区、白银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600余亩,建有校内实训基地8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238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省级示范没族、特色、骨干专业18个。

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职业技术闭察基学院兰州市*所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现任院长宋贤钧、党委书记寇桂杰。校训是“公诚勤勇、精严专工”。

截至2022年3月,学院有总校区、雁儿湾校区、桃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462亩,有教职工749人,下设11个院系、3个教学部,拥有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7个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3个专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3、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轿谨专科学校,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现任党委书记余学军、校长李艳红。校训为“养正育德、博学新民”。

截至2022年9月,学校占地1036.49亩,设有14个二级学院,设有46个专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理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32个,实习实训基地134个,有教职工630人。

成县一中一共有多少个班?


1977年陇南哪里有大专 帮我查黄河的资料吧?
甘肃省成县第一中学已有61年的办学历史,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成县一中的前身是1942年成立的“成县县立初级中学”,1949年12月并入成县中等师范学校,成为成县师范附设初中部。1956年由成县师范分出,迁到位于风景如画的紫金山下、东河之滨的成县城关镇北关街102号新校址,正式命名为“甘肃省成县第一中学”。 成县一中是陇南地区重点中学,1990年被甘肃省教育委员会授予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被*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授予“二五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同年还被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命名为“全省高等学校统一招生优秀考点”;2000年被*成县县委、成县人民*命名为“先进学校”;2001年被甘肃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安全示范单位”;被*陇南地委和陇南地区行署表彰为“先进学校”;2002年被成县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军(警)民共建文明单位”;被陇南地区科学技术协会和陇南行署教育处命名为“陇南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2003年10月被命名为甘肃省首批“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2003年11月获陇南地区教育处评定的“陇南地区高中教学质迟埋悄量二等奖”。 学校现有教学班50个,在校学生2925人,平均班额58.6人液返。迄今,已毕业学生近23223人,其中高中毕业生8233人,初中毕业生14884人。全县有近10%的人曾在成县一中就读。 学校现任校长王千一,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杨继光,副校长兼副书记张长鸣,副校长左军;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达莉;教务处主任周国刚,副主任尹新社、周江怀;政教处主任肖振中;总务处主任马立新。现有教职工150人,专任教师110人;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48人,专科学历64人;教师队伍中,有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34人;省级骨干教师10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地级骨干教师8人,县级骨干教师13人。教职工中,有*党员35人,民盟盟员6人。 校园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99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6028平方米,运动区面积12486平方米,为适应发展需要,学校近几年自筹资金建成三号教学楼,逸夫教学楼,装备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实验设备,购置了图书仪器。2003年投资建成了体育艺术楼,彻底改建前院,征地修建灯光球场、体操房等设施,并增加绿化面积和广场面积。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的布局日趋合理,美化、绿化、亮化基本到位,四季鲜花、绿树葱笼,是莘莘学子攻读的好地方。2003年又启动了征地80亩扩建新校区的工程。 学校按国家最新一类标准装备了设施一流的实验室。有配备LW—B型物理实验台28个,56座的物理实验室两个;配备LH—H型化学实验台28个,56座的化学综合实验室一个;配备功率5·5KW通风机的LH—H型化学实验台28个综合实验室一个;配备LS—H型的生物观察实验台28个,56座的生物实验室一个;配备LS—J型的生物解剖实验台28个,56座的生物实验室一个;还配备了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准备室各一个。 学校拥有64台586微机网络教室,64台方正Aone系列赛扬1.2G计算机组成的多媒体教室、20台方正Aone系列赛扬1.2G计算机组成的教师电子备课室、80台方正Aone系列赛扬1.2G计算机组成的电子阅览室各一个,并配有方正圆明服务器宽带接入Internet与学校各办公室联网,使拥有247台计算机的成县一中校园网初具规模,平均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9.7台。同时,安装中国广播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能够接收全国重点中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另外建成多功能学术报告厅、阶梯教室、电化教室各一个,实验设备和信息技术设施基本达到“省内一流,陇南领先”的水平。体育、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共10个,面积达1700平方米。学生宿舍420平方米。图书室藏书24668册,阅览室订阅报码渣纸20种,期刊125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15400元,计算机、电教设备总值110万元。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和体操器械一应俱全。校办农场有土地20010平方米。固定资产1054.5万元。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考取大学的人数由1978年的4人增加到2003年的321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27年间,共向大专院校输送新生2000多人。还向中专、技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1998年,两名学生同时扣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校门,实现了几代师生的梦想,国内名牌大学、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都有一中学生的身影,有十几名成县一中毕业生在学业有成后到国外就职。不少高、初中毕业生成为有文化的劳动者、企业家、党政干部、*和武警军官。近几年,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在2002年创下新高的同时,2003年再铸辉煌:全省文科考生前50名中,我校进入2人。燕星宇高考成绩583分,居全省第39名,全区第二名;仇彦斌(借读)582分,居全省第42名,全区第三名;杨双为570分,居全省第97名,居全区第五名;全区理科考生前50名中,我校进入10人,居全区第2名;前30名中,我校进入8人,居第1名;全区文科考生前50名中,我校进入8人(含借读1名),居全区第2名;前5名中,我校进入3人,居第1名; 2003年全校494名(3人缺考)考生中,重点大学上线35人,居全区第二(其中应届生25人);本科以上院校上线93人,居全区第三(其中应届生59人);理科考生朱建学高考成绩为565分,居全区第三名,为九县一中理科第一名; 与2002年相比,高考各项指标均有大副度提高,其中本科以上上线93人,超纪录30人,增长率为47.6%。专科以上上线195人,上线率为39.5%;全区文理科前50名考生中,我校进入18名(含在我校补习,报考到外校的1名考生)。获2003年全区高考综合评比第二名;2003年的中考也是捷报频传,在全县综合评比七项指标中,获得六项第一,一项第二。 进入21世纪,学校迅速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但针对生源质量较差,教师学科力量不平衡等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抓专科上线率,保特长学科,抓重点上线率,抓小科类,力争出精品,出尖子。树立“以发展科研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让学生“进得来,出得去”的新理念,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将学生分为文理科、高职专和体音美三个层次,积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基础、鼓励尖子、合理负担、讲究学法、内外相促、切合实际的办学体系。 学校重视人文教育,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办有五种内部刊物,一是《成县一中教育》,供教职工发表治校方略、教育教学经验和教研论文;二是《雏凤》,供师生发表文学艺术作品;三是《成县一中年鉴》,记载学校的工作业绩和资料数据;四是《成县一中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五是《一周工作》,对学校开展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监督与总结评论。 近几年来,教师出书三本,撰写论文345篇,其中72篇在国家、省、地级以上刊物发表,156篇获全国、省、地、县奖励。有4名教师获国家级表彰,9名教师获省级表彰、59名教师获地、县级表彰。 目前,一个教育观念新、管理能力强,*决策、坚持改革、着眼未来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师德高尚、特长突出、积极创新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学校正建设成为一所“办学思想先进、教学管理规范、师资队伍精良、科研气氛浓厚、校园环境优美、课程体系灵活”的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 不得不说,学校的确不错,但是学校再好,还是需要学生去学,你如果好学的话,哪里都是名校~让别人以你为荣
采纳哦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1977年陇南哪里有大专 帮我查黄河的资料吧?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TAG:
本文标题:1977年陇南哪里有大专 帮我查黄河的资料吧?
wap地址: https://m.ttjm.com/zixun/659090.html

与“1977年陇南哪里有大专 帮我查黄河的资料吧?”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