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资讯> 专业百科

“互联网+”激活校园创新创业细胞

今天天天高考网小编整理了“互联网+”激活校园创新创业细胞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概念,正式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十月,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吉林大学举行。作为一项全新的赛事,比赛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标志着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进一步融合与连接。对于创新源头的高等院校而言,如何融合、怎样连接,重塑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放大创造力,孕育更多的创意,激活校园每一个创新创业细胞呢?为此,本刊特约吉林省部分高校校长一起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融合连接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旁白: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说:“今年总理的报告提‘互联网+’,下一个风口我感觉是互联网走出我们所谓的新经济这个圈子,走到更广阔的天地,跟所有行业结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风口。”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中国传统行业之一的高等教育,知识的封闭性、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主持人:有学者认为,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的关系。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正确认知“互联网+”时代?需要做出哪些应变?

李元元:18世纪中后期以来,每个世纪之交的前后四十年间,都是生产力推陈出新、升级换代的深刻变革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时代,第二次是“电气+”的时代,第三次是“电子计算机+”的时代,进入21世纪则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由工具变为主导,关键是要思考和明确通过互联网平台,“+”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必然是“互联网+教育”。如何“+教育”便是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议题。吉林大学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将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学校深化综合改革三者相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一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通过实施慕课建设计划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分类指导,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塑造学生创新能力和互联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吉林大学承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以大赛为抓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朴永浩:今年政府将“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我理解是重点推进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深层经济结构转型。在推进高等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上,延边大学注重结合多元文化、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第一,改革大学外语教学模式。我们在原有“大学英语”“大学日语”两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零起点“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朝鲜语”“大学俄语”4门必修课程,“高级英语”和零起点“基础日语”两门选修课程,发挥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民族优势和东北亚的区域优势,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第二,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新生研讨课、多元文化课、核心通识课,内容或与前沿领域有关,或与学校民族特色相连,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更加精彩的学术空间。

于化东:“互联网+”的主要特质之一是跨界融合,对高等教育来讲,我认为首先必须跨越思维观念之“界”。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带给我们启示: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事实上,教师的创新能力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我们应该从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入手,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使其在参与交叉学科和综合发展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受到创新训练。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将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主干学科的青年教师安排在空间激光通信、纳米操纵与制造等多个领域不同的研究中心,由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校内的资深专家亲自指导,参与多项前沿课题研究。

刘益春:我与于化东校长的观点基本一致,“互联网+”背景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培养尤为重要。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我们在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和知识的师资方面进行了多年持续不断的探索。2007年,在东北地区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国内率先提出并践行“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U-G-S)三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构建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借鉴了U-G-S模式的成功经验,自2013年开始积极探索“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U-G-E)三方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我们还在基础学科以“基地班”的形式,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顺势而为

营造开放式创新生态

旁白: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可以实现自循环的。“微信之父”、腾讯公司副总裁张小龙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让所有的生物能够在森林里自由生长。高校是社会创新的“森林”,创意、创新、创业的生态循环离不开阳光、水分和空气。

主持人:“互联网+”究竟能“+”多少,我们无法想象,这取决于人们基于实践的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大学生这个思维活跃、创新能力极强的群体一旦投入到实际中,便能迅速燃起创意的火苗。今天是创新创业的最好时代,高校如何塑造创新教育生态?

宋柏林:《易经》有言:“倾否,先否后喜。”意指人由自我封闭的状态,转变为开放的状态,最后达到欣喜的状态。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基本依照专业和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而定,由此带来的专业人才在知识广度上相对薄弱的弊端日益显现。“互联网+”时代,高校必须打破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固有的结构和边界,建立跨专业、交叉选课、按需选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开放式课程体系。目前,长春中医药大学正在通过实行校园网络全覆盖,尝试将中医学、中药学经典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重要衔接点,移至互联网、移动终端以及各类在线课程平台上,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放,实现知识学习生活化。同时,构建形成性、追踪式新型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内外学习、师生互动作为主要观测点进行系统考核。

秦贵信:我完全赞同宋柏林校长“先倾后喜”的观点,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以我校毕业生张家琦创办鲜花速递同城淘宝店为例,经过3年多的经营,与国内300多个城市3140家花店建立合作关系,交易额达到700万元。虽然这种创业模式并非始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但他充分运用了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思维。再者,高校更应该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源,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延伸外部创新生态。在历届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我校在菌菜基地展馆设计、布展时,突出其创业创新、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特点,将其打造成了一个集自然博物、历史传承、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产业示范于一体的精品展馆。今年,菌菜基地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一个非常好的知识辐射源。这些都是“互联网+”思维带给我们的改变。

张湘富:知识是信息的子集,信息是数据的子集。“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愈加重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可以使人才培养实现“精确制导”。我校与长春市政府联合建立了全市区域卫生信息交互平台,采集全市各医疗网点的医生信息、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信息,实现医疗机构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以此平台为基础,学校开设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政校联合培养,充分发挥软件应用、职业环境和实训场所的优势,培养具有统计分析、计算机技术、医院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现已成为学校特色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医疗、护理、药学、口腔等工作站的数据和电子病例等信息,提高了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和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精准化,为学生打造最优学习路径,为教师提供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大数据智能解决方案。



1 [2] 下一页

以上,就是天天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互联网+”激活校园创新创业细胞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如果你需要图片压缩,天天高考小编推荐个不错的在线图片压缩网站:https://www.yasuotu.com/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